正文 第18章 “不遇伯樂露不了手”——破除清高心態(2)(1 / 3)

誤會輕易就會產生,產生的理由各一,但結果都是一樣的,都同樣會給雙方帶來痛苦、煩惱和難堪,嚴重的還會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彼此因此而對立,再有就是人心渙散,降低管理效率等等。所以作為組織的管理者,要注意如何和員工、客戶溝通,盡量避免誤會的產生和存在。一個組織如果上下溝通順暢的話,上下合力就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雖不是一個熟知中國文化的管理者,可是他的身上處處都能看到道家“無為”思想和儒家“入世”哲學的痕跡。在工作重,他喜歡順其自然,而在具體的細節上,他的要求卻比任何人都高。

楊邁說:“生活中我倒沒有什麼明確的準則,但還是有一些原則的。我選擇工作的條件是要有興趣,因為我一直認為工作就是享受樂趣,工作就要有突出的表現。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是自己該做的,隻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成最好。”楊邁選擇電信行業作為自己的事業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這個行業能夠給他帶來很強的激勵效果,他無限地熱愛這個行業。

畢業於工學院的楊邁,他的專業並不是電信行業,可是他卻在畢業後進入了電信行業工作,而且一做就是20多年,一路從銷售做到了公司總裁。有媒體在采訪他時,他提到自己成功的秘訣時說道:“要說非常專業的技術問題,或許我還不如公司的技術人員來得專業,我的研究重點還是集中在技術發展方向上,主要研究行業中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此外,我還是一個非常好的聆聽者。對於我所聽到的各種看法,我習慣比較、分析和整合,再由此推出對事物的正確推斷,準確把握公司的發展方向。”管理者在他看來必須隨時準備聆聽,細心思考方向,不斷改變自己來讓自己適應不斷的變化。

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溝通比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這是楊邁的觀點。企業的管理者要把企業發展的目標告知員工,以求得上下一心。提到溝通,楊邁總是會饒有興趣地提到一個故事:曾經有兩個人,被安排去把兩塊不規則的石頭打磨成方形。其中有一個人接到任務以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安排了這樣的工作,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打磨這塊石頭,在磨石頭的過程中總顯得熱情不高。另外一個人則因為知道磨石頭是為了建造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於是他滿懷熱情地去對待這項工作。楊邁說之所以自己提到這個故事,隻為了說明管理者最先要做的就是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如何激勵是管理者的智慧體現,因為管理者必須帶著整個組織向前行。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就是不能有誤會,而實現有效溝通、消除誤會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常常換位思考。

說到換位思考,究其核心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從對方的需求出發,目的是為了滿足對方的需要;另一方麵是看到對方的不足,協助對方解決問題。在古典的管理理論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泰羅的科學管理、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泰羅的自身經曆很坎坷,最初他是徒工、普通工人做起,後來當過工長、車間主任和總工程師。他長期在一線的現場從事生產和管理工作,非常熟悉生產和作業的組織問題。從那時起,他就很了解該用什麼樣的科學方法來改進工作方法、分配方法以及生產組織。應該說,在這方麵他做的非常出色,一切要歸功於他在一線工作中長期觀察以及換位思考的結果。再來說說法約爾和他的“一般管理理論”,他在這個理論當中提出了著名的“經營的六項活動”,和“管理的十四項原則”,以及“管理的五大要素”。他在這些概念當中說到管理者在管理當中必須注意八項有效指揮的工作,第一條就是“對員工要有深入的了解”。除此以外,他的“管理的十四項原則”還提到:“原則的應用是一門很難掌握的藝術,它要求智慧、經驗、判斷和注意尺度。由經驗和機智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是管理者的主要才能之一”。在法約爾看來,換位思考的首位就是要對員工有所了解,這是管理者踐行換位思考的最基礎部分,也是對“管理原則”把握的基本表現。

一個組織要持續的發展,依賴管理者提出最佳的發展戰略。兼顧社會利益的組織,對內為員工著想,從員工的角度出發才能製定出最有力的戰略。說白了,戰略就是方向,帶領著企業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防止盲目擴張或是隨意多元化發展而衰落;對外要為客戶著想,不能總是急功近利,這樣就不至於做到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了。另外,不能否認的是站在社會角度進行思考一定逃不開兼顧社會利益這一環節。

管理當中強調要換位思考,尤其表現在說話溝通當中。雙方在說話時,對彼此的重點和意願都十分明確的話,就會避免節外生枝。否則在不了解對方的基礎上,可能聽到的隻是對方的一部分意圖,這無意識在斷章取義,隻懂得對方表麵的意思,卻不明白弦外之意,這絕非是溝通的最佳手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