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不遇伯樂露不了手”——破除清高心態(1)(1 / 3)

組織工作不是倡導個人英雄主義的地方,任何一項工作任務都要在合作當中完成,精誠合作可以為組織的發展帶來難以想象的可能。作為員工切勿清高,要明白自己的砝碼,了解自己才行。

了解自己的砝碼,認清自己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自己選定一家企業或是組織時,必須先弄清楚自己進入這組織內部的砝碼是什麼。

曾幾何時,從學校剛剛畢業出來的自己,都希望自己能夠找到一家值得奮鬥一生的企業或是組織,大展拳腳,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現實卻不如夢想中的那麼豐滿,殘酷的現實情況讓很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口中充滿了抱怨。大多數情況,他們會認為自己沒能進入一家大公司而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想要有所作為就更不容易了,最終他們就在這樣的抱怨中碌碌無為一生。

別總是抱怨,真要在一個企業裏工作的話,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換句話說,就是先了解一下自己在這個企業裏的地位是什麼樣的。正確看待自己在企業或是組織裏的位置是做好工作的一個重要前提。通常情況下,企業中員工的位置無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小公司裏工作的人,千萬別妄自菲薄,也不要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學會勸導自己,任何一個知名企業,都是由小到大,也經曆過這樣的曆程。或許自己現在正在供職的這個公司,有著他人無可比擬的潛力存在,也或許正是在發展的某一個階段中。對於員工來說,與其去抱怨公司太小,不如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在公司的成長過程中,能否隨著公司的成長而體現自己的價值,這才是關鍵所在,別因為總在抱怨對方而讓自己失去了最好的發展機會才是。

很多人都在抱怨中失去了自己的機會,總有人會因此抱恨終生。曾經有多少人在知名企業還尚未成名時,就早早地離開了,到最後隻能後悔,可惜再也沒有後悔藥可以吃了。

第二種情況:進了大公司的員工,至少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中的一個,要不就是從知名高校裏即將畢業的優秀大學生,大公司選擇這樣的人才,目的在於要從新人開始培養起;要不就是工作能力相當優秀的人才,大公司有了這樣的人才就可以立刻上崗使用。客觀地評價一下自己,如果都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話,那麼大公司不選擇自己也就實屬正常。為自己做一份客觀的評價,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了解一下自己的實力,才能為自己做出合理且正確的選擇。

現實地說,太多數人不符合以上提到的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所以大多數人都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進入大公司工作。機會既然沒有降臨在自己的頭上,就別已在地勉強自己,眼前的一切才是需要自己珍惜的。不難發現,有很多身邊的朋友不經意間已經走到了自己的前麵,或是取得了很驚人的成績。是他們比自己幸運嗎,當然不是,很多人是因為人情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最合適發展自己的水土罷了。

第三種情況:這是大多數人的情況,人們會進入一個和自己的能力相配的企業或是組織,並獲得一個與自己能力想匹配的職位。

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有幸進入一家大公司,一般人都進了一家看起來還可以的公司工作,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合適,因為和自己的能力匹配。既然進了這樣的公司,就別總是自怨自艾,因為它適合,如果一再地埋怨,就隻會讓自己和公司的環境越來越不合拍,結果隻能是選擇離開,而自我得不到任何空間的成長。

第四種情況:進入公司之後,公司的發展十分順利,而此後公司招募人才的門檻越來越高,這樣一來後進的員工看起來總比自己優秀不少。

任何一家公司的員工都要經曆大浪淘沙的優勝劣汰過程。最後能留在公司裏長期工作的員工必然是在公司的成長過程中表現非常優秀的人。推動公司進步的員工是能夠留在公司的成長平台上的人。人們常說“人才吸引人才”,一般在公司起步之後加入公司的員工素質都很高,對於仍在公司裏工作的老員工來說,後進員工的進入需要自我調整好心態。後進員工的素質比自己高,這是普通老員工會認識到的一點,那麼既然如此,何不如“不待揚鞭自奮蹄”,緊隨公司成長的腳步也進一步發展自我。一棵幼芽要鑽出地麵沒有一定時間的努力是不夠的,竹子尚且需要在地下長4年才能破土而出,隻要長出地麵了,也就一年比一年長得快,一年比一年長得高了。孔子說見賢思齊,既然有一個可以讓自己爭取的目標,何不讓自己就此自我激勵呢?

以上幾種情形都共同說明了一點:作為一名員工,無論在什麼樣的公司,都要先在公司這杆秤上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也好為自己未來增加分量做一份詳盡的計劃。

直麵現實的目的在於不再怨天尤人。成功首先是找清楚自己的定位,為自己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平台,然後在這個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

明確自己定位的人,少了牢騷,也就避免了自以為是。真正想好好工作的人,總是說得少做得多,尋常人卻總是說的比做的多。對於企業來講,發展不需要說的比做的多的人,實實在在的發展要的是實幹家,每天抱怨的習慣也會阻止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攀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