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牢騷的結果就是讓自己陷入一個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工作環境當中。興許一開始還有一部分人願意聽聽自己的牢騷,當所有人都開始厭煩自己的牢騷之後,就再沒人會願意靜靜聽自己的那些無謂的牢騷。到最後,自己也會被工作環境所厭倦。對工作不滿的人可以辭職,但比起辭職更恐怖的事,就是被工作環境所淘汰和厭倦,那時候的自己就好比是束縛在一個自己不滿的環境當中動彈不得。
可見,發牢騷隻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當中,總去怪罪周邊環境的人,是無法主動地去掌控自己的工作,還會時不時地去怪罪身邊的同事和朋友,還能如何讓人喜歡呢?要是察覺的到自己有這樣的傾向,務必記住去調整自己。
怎麼調整呢?第一個要做的應該是如何讓自己去適應現有的環境,如何把自己的觀念轉變過來。倘若自己哦在哪個是不滿身邊的人和環境,就勸趕緊閉上嘴巴,並遠離熟悉的聽眾,好好找找自己是不是在這些過程中失落了什麼,改換一種積極正麵的態度去看待問題,多向身邊的人討教,多跟值得尊重和學習的人共處,重新塑造一下自己。
有些話是“聽起來簡單”,但不等於“做起來簡單”。
既然自己已經在發牢騷這條路上走了一段,別害怕,重新回頭就coin個改變習慣開始,就算是艱難困苦,也要從頭再來。
改變發牢騷的習慣,先從心理層麵開始。必須明白,發牢騷表麵上似乎是在幫自己排遣壓力,到頭來傷的還是自己。舉個例子,就好比是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初初發牢騷時,還會得到一些人的同情,到最後所有人都習慣了她的牢騷後,再也沒有人願意聽她的抱怨,結局實在可悲。隻有牢騷,不懂得自救是可悲的,遇到了不良的遭遇,要學會自我排遣,學著走出陰霾,頭頂陽光。
曾經有這麼個故事:
一輛顛簸在公路上的擁擠公交車,司機的一個急刹車,滿車的乘客,或踉蹌,或跌倒,或撞頭,或踩腳,擠在了一塊。
“怎麼開車的!”
“小心點嘛!”
“我剛買的新鞋!”
車裏抱怨司機的人越來越多,漸漸的滿車的人都在抱怨開了。
隻有一個人,坐在最前排的那個乘客始終沒有說話,也沒有抱怨,因為隻有他看到了事情的全部經過,他很清楚剛才究竟發生了什麼。全車也隻有他一個人感激地看著司機師傅,他知道要不是司機及時刹車的話,全車人恐怕都難逃厄運。看清了事實真相的他,知道司機有多不容易,看清事實真相的他,才知道司機的反應有多靈敏,看清事實真相的他,才沒有和其他人一樣發牢騷。
知道了真相的人就不再有牢騷。牢騷本身的真相是,一切都是無用功,所謂的牢騷不過是讓自己更被動罷了。
還有一點,自以為是也會影響潛力的發揮,也就是說,自滿情緒會阻礙自己的工作有一絲一毫的進步。一個總是自以為是的人眼裏是沒有其他人存在的,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成為他的老師,也沒有人值得他去求教,他總是妄自尊大,因此也就失去了向他人學習的可能。在他看來,事情沒做成都是他人的錯的,自己完不成的任務,別人也不可能做到,他給自己找的借口總是如此,久而久之,也就相信事實確實如此。
缺少學習欲望的人是孤獨呃,因為生活工作中沒有榜樣,少了方向感的人,沒有足夠的力量拯救自己。時間一長,這樣的人工作失去了動力,也就變得無所事事,身邊的領導或是同時也都不願意相信這種人能勝任有挑戰性的工作。他人生剩下的全部時光都隻會在碌碌無為中度過了。生活中少了學習可能性的人,最後隻會讓一個有能力的人落得個“懷才不遇”的惋惜罷了。
可怕的是工作和生活中自以為是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一個電視台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向嘉賓發問:“電梯裏大家常常見到的那麵鏡子有什麼用處呢?”
嘉賓們的回答是五花八門——
“用來整理自己的儀容儀表吧!”
“用來看看自己的後麵有沒有跟進了不懷好意的人。”
“用來擴大視覺空間,增加透氣感。”
盡管主持人一再啟發,仍舊沒有人答出正確答案時。到最後主持人隻得自己說出正確答案是什麼。原因很是簡單,主持人說道:“坐輪椅的朋友乘坐電梯時,借用鏡子的作用,就可以不必費神轉身,直接看到樓層的顯示燈。”聽完這個答案後,嘉賓們都顯得很尷尬,甚至其中有一位抱怨道:“我們又不是殘疾人,怎麼想到這一點呢?”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和現場的那些嘉賓一樣,總在海闊天空地思考一些問題,隻可惜無論怎麼想,思路都是圍繞著自己展開,始終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自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人不習慣從他人的角度出發。現在有很多人身上都有這毛病,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自己有的也都是最好的。他們習慣對其他東西都不以為然,認為無論學曆或是資曆都比別人要好太多了。現實的情況是,他們自以為是,不過是因為自己對手上的工作再熟悉不過了,缺乏挑戰的他們總認為自己已經是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