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不遇伯樂露不了手”——破除清高心態(1)(3 / 3)

每個人在某些時候都會犯自以為是的毛病,若在當下不加以節製的話,自以為是的毛病就像疾病一樣纏住自己。正常情況下,缺乏思想深度的人會因為自己取得了一點點小成績就沾沾自喜,可惜自此以後就再也沒有更好的成績出現,隻是躺在從前的功勞簿上洋洋得意罷了。要是周圍還有人同情他們的話,他們的“病情”就會更加嚴重。

這些人還有個毛病就是常常忽略自己思想裏的這個怪病,還表現得很是大意。所以每每都有“憤青”的存在,這都是自以為是的錯。

自以為是的人就很難進步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到走了優秀的終點,所有發展的可能和潛能再也不可能被挖掘出來,更何況要充分發揮。因此不少人從未開發過自己的潛力,生活和工作都停滯在原點,人生少了不少精彩。

記住,假使有人總在不經意間提到自己是個自以為是的人,那就要注意了,或許是自己的工作態度他人不太滿意。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積極地確定自己的態度,確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符合上司、所在部門和公司的要求,發現錯誤就要積極地去改正才對。給自己找到一個老師,就不怕自己不會進步了。別去怪罪那個抱怨過自己的那個人,他就是那個在無意間點醒自己的人,要是沒有他的存在,沒準自己已經被公司或是環境所淘汰了。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換一種立場去思考,用一種和平常不一樣的思維習慣去思考,也許會有新的體會。生活中,不少人因為無法換位思考而遭遇到苦惱與挫折,思維定勢讓他們習慣用一種方式去看待問題,卻因此陷入了困擾之中。這其中除了心理的傷痕以外,還會有行為上的偏差。自己的邏輯固然不錯,但有的時候讓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或許能有變通的可能性,問題也許就不那麼複雜了。

中國人常說“立於不敗之地”,主要原因在於“同時說出兩種互相矛盾的話”,如此圓滑的態度,讓人一時找不到攻擊點,無法攻其要害。這種做法的實質就是未思進,先思退。

唐代新羅國(今韓國)聖德王金興光之第三子無相禪師,於公元728年來唐,安史之亂時隨著唐玄宗逃到了蜀,並奉玄宗之命規劃、督建了大慈寺,建成96院、1萬餘尊佛像,大慈寺成為當時蜀中最大的佛寺。

那時有一位雲遊僧聽聞傳說,知道了無相禪師禪道高妙,就意圖和無相禪師辯論禪法。隻可惜到的時候適逢禪師外出,出來接待他的是侍者沙彌。沙彌說到:“禪師不在,有什麼事情我可以代勞的嗎?”

雲遊僧道:“你不行,你年紀太小。”

侍者沙彌道:“我雖年齡小,但智能不小!”

雲遊僧一聽,感覺這個沙彌挺有意思,就用自己的手指在空中畫了一個小圓圈,再向前一指。沙彌看完,就攤開雙手,畫了個大圓圈。雲遊僧再伸出一根指頭,沙彌就跟著伸出五根指頭。雲遊僧再伸出三根手指,沙彌就用手在自己的眼睛上比劃了一下。

雲遊僧突然一下子跪了下來頂禮三拜,隨後掉頭就走掉了。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雲遊僧心裏是這麼想的:我用手在空中畫了一個小圓圈,再向前一指,目的是為了問他有多大的胸量,這時小沙彌的攤開雙手,畫了個大圓圈,也就是回答說我的胸量有大海那麼大。接著雲遊僧又伸出一根指頭是想問他自身如何,沙彌又伸出五個指頭,表示自己受持五戒。雲遊僧伸出三指再問他三界如何,沙彌指了指自己的眼睛表示三界就在自己的眼裏。一個小沙彌尚且有這麼高明的修行,就更別提無量禪師了。想到這,雲遊僧還是掉頭走了。

等到無相禪師回來之後,沙彌向禪師說明了雲遊僧到來的經過,沙彌說到:“報告師父,剛才有個雲遊僧到了寺裏,他居然知道弟子俗家是賣餅的,先是用手比個小圓圈說,你賣的餅就這麼大一個啊。我聽完了以後就攤開雙手,不可能就那麼大,我畫了一個大圓圈說應該是這麼大。他伸手一指又問,難道是一文錢一個嗎?我伸出五個指頭告訴他,一個要五文錢呢。他又伸出三指問,三文錢可以嗎?我聽完以後覺得他說得太離譜了,就比了一下自己的眼睛,告訴他他太不識貨了。沒想到我這麼一做,他就嚇得跑掉了!”

無相禪師聽完後說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禪!你是真的領會了嗎?”沙彌沒聽懂禪師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這故事說明人和人之間的誤會很容易就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