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失不是在眾人推脫責任中發現的,而是在自省中發現的。人人都自省爭著為責任負責,那責任自然就不言而明,要是人人都推脫責任,那就弄不清責任該歸咎於何人。大家爭著承認過失,大大小小的缺失都有人承擔責任,勢必很快就會搞清楚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要是總像踢皮球一樣把責任在不同的人之間推來推去的話,就始終難以抓住過錯的重點,結果便是容易重蹈覆轍,錯誤就會一犯再犯。
第三,主動承認錯誤。
事事都指責他人在先,其實是在一種礙著自己麵子自我防衛的做法,為自己找到逃脫責任的借口。
中國人“二合一”的思想中偏重於“二選一”,總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對於缺失,他們也感覺不是單方麵的原因所造成的,認真計較起來,跟這事情有關的所有人都有錯,隻不過程度不一罷了。
實際上,隻要有了第一個敢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其他人也容易開始反省自己。既然大家都有錯,那眾人一起承擔錯誤,那還有什麼怕不怕的問題,還有什麼丟麵子的問題呢?
孟子提出過“居上先施”的定律,他覺得某些事情都先由上級來做,下屬見上級這麼做以後,就會自然而然地追隨。照孟子這種說話的話,隻要上司願意率先承認自己的過錯,下屬也會跟著接二連三地坦承自己的過錯。
孔子先前最怕的事情就是“不善不能改”,也就是說,知道了自己錯了,還不及時糾正。要糾正自己的錯誤,首先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才能下決心加以革除。
在孟子所說的“居上先施”定律中,關於麵子問題似乎有些奇怪。上司先認錯,下屬也一個一個開始尋找自己的錯誤,這時候似乎不承認錯誤的人反倒是失了麵子的人,於是怕失了麵子的下屬們都跟著上司開始坦承自己的錯誤。
所以說,上司能夠積極承認錯誤,會改變下屬對於失麵子的根本認識,他們再不會不好意思承認自己的過失了,也不認為這是沒麵子的事情。因此上司的作為才是促進下屬自省的有效動力。
現實中的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常見的情況是下屬必須先承認自己的錯誤,上司再對其加以指責,指責的同時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下屬,他們還會理直氣壯地說:“這是他們自己承認的,我們還要說什麼呢?”這樣一來,下屬就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不得不承擔責任。上司這種常見的“不善”,是不是應該“能改”呢?要是一直都這麼做的話,又該怎麼去要求下屬改變不善呢?
孔子在提到自己的願望時,說它是“可以無大過”。這足以見得,一個人“小過不斷”並不奇怪,可是時常有人總在罵人“大過不犯,小過不斷”,好像這就是個不可饒恕的過錯一般,這顯然和聖人的想法不同。事實上,“小過不斷”不正是因為“多做多錯”嗎?上司既然不喜歡“小過不斷”,那下屬隻得什麼都不做,因為“不做不錯”,這樣才能保護自己,這難道不對嗎?
無心小過,上司不必太過在意,容許下屬犯小錯,下屬才有勇氣再多做點事情,也才有勇氣自省,也才敢坦白承認錯誤。
當然,那些有意的、違法的、大的過錯,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上司去出發那些處罰大的過錯,寬容那些小的錯誤,才會給下屬更多自我檢討的機會。隻要下決心革除,不二過,就可以無大過了。
思想積極,才能不再等靠
幾年前有一個電台曾經做過一檔廣播節目,他們希望通過采訪找到每個人心中認為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似乎並不困難,有不少人都回答自己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思想的重要性”。實際上做這樣的采訪,最終目的在於了解不同的人心裏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由此就可以判斷是個什麼樣的人了,這是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都和他自身的思想有莫大的關係。每個人的命運也都和自己的心理狀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愛默生就說過:“一個人就是他成天所想象的那種樣子……他怎麼可能成為另一種樣子呢?”
既然如此,可以肯定地說,擺在所有人麵前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為自己選擇正確的思想。可以說,這也是大家唯一需要應付的一個問題,倘若能做到這一點,其他的事情也就很快就能迎刃而解了。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馬爾卡斯·阿理流士把這個問題總結成了一句很經典的話:“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這句話足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其實大家腦海想到的都是和快樂有關的東西,因為如此大家才獲得快樂。如果一直在想悲傷的事情,那悲傷就會如影相隨,如果內心不夠安寧的話,日子就真的不會安寧了,如果總是想的都是失敗,那人生就是失敗的,要是總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那所有人都會有意避開自己的。諾曼·溫森·皮爾說過,“你並不是,你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種樣子,而你卻會是你所想的那還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