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工作,不等不靠,現在的管理者最為欣賞這樣的員工,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當中,以創造性的思維打破常規,為組織的未來發現獻策獻力。管理者最怕的是缺少自律、自覺和自省的員工,因此變被動為主動,端正自己工作態度是最要緊的事兒。
學會自省,破除等靠
眾多事實表明,凡事都和人有關,若是出了問題,不及時自省或是反省人本身的問題,那勢必難以找到失誤的關鍵點。麵子固然重要,但不是事事都要死要麵子。
愛麵子是人之常情,凡在檢討失誤的時候,一般人就會想到“此事一定和某人有關”,或者會想到“這事從一開始就是衝著我而來”,總之一句話,反省當中先顧到的是自己的麵子,麵子和這些事都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
曆史上的先哲都發現了人性中的這個特點,都從不同角度開始分析,他們告訴後人在檢討和反省當中,首先要“反求諸己”。
曾子就曾經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古往今來,中國人的個性當中有很強的“自主性”,總是向往自由,不喜歡被約束,不接受別人的擺布,喜歡以自己的主張行事,由自己來決定如何完成任務。自主性是個很好的特質,它會伴隨著自律性而來到,自律性就是自己管好自己,進而“修己”。既然不願意受到他人的約束,就隻能是自己管自己了。
隻有自律、自省才能自主,自律性越強,越能從他人的尊重中獲得高度的自主。所謂“吾日三省吾身”說的就是在生活中養成自律的習慣,每天都以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
1.想想自己是不是為他人盡心盡力地謀劃一些事情?
2.對朋友是不是也具有誠信?
3.傳授於他人的東西,是不是自己已經修習過呢?
在古人看來,反省了這三件事後,才能日日有進步。
孔子也主張過“君子不器”,他的意思就是人不能和器具一樣,總任由他人擺布。隻是盲從上級指令的人,時時刻刻都在他們的命令下行動的人,與器物又有什麼分別?中國古代有不少貶義詞均是用來形容該類人,把盲從聽令的人稱作為“奴才”;再把工於阿諛奉承的人說成是“諂媚”等等。孔子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可見,中國人並不欣賞逢迎、巴結、討好上級行為,甚至認為這是不正當的行為,正當的做法應該“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上司尊重自己的部屬,部屬也以正當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上司,這才是正道。
第一,學會自律。
凡自律的人,都是孔子所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也就是說見到比自己賢能的人,就必須虛心向他學習;看到比自己表現得差的人,也不能一味地嘲笑他,而是要從他身上看到反省自己的可能,避免自己也出現類似的不足。孔子認為的賢和不賢,是存在一定標準的,隻有在這種標準之下,才能分別出賢與不賢,可惜如今賢和不賢的標準已經不存在了,沒有這樣的標準,就很難分辨哪些是賢,哪些是不賢了。
伴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見賢思齊”的內含已經有了大的變化,它轉變為“見到外國的事物就要盡心盡力去學習”,而“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成了“見到本國人的行為,就先找個不好的詞語去形容,以彰顯自己不同於國人,所謂優秀的本質”。沒有自信的人,怎麼都不適合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畢竟搞不清楚“他山”、“自山”來龍去脈的人又何來攻玉呢?
一千多年前,孔子就很感慨:“算了吧,這麼多年了,我都沒見到一個能因為自己的過失而自責的人呢。”一千多年前,孔子幫大家總結了中國人的缺點所在,不檢討則已,一檢討就盡是別人的錯;看自己樣樣都是好的,凡別人都是醜陋不堪,這是事實嗎?
第二,學會反省。
自我檢討,難道就是沒麵子的事兒嗎?因為害怕丟了麵子,所以總是找各種借口為自己開脫,這無疑是在為保存自己的麵子做的事情,也是最常用的計策。索性很多人就死不認錯,好像就和“不要臉”和“沒麵子”脫離關係了。實際上,不講理才是真正的不要臉,死不認錯就更是不講理的代名詞了,大多數的中國人是很不喜歡這種人的。
有麵子,還要不至於不要臉,就要牢記孔子說過的“不二過”的教訓。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過錯,就要誠心去反省自己,別讓相同的錯誤再次出現,這和麵子問題實在沒太多關係。
請注意,在發生錯誤的時候,先反省是否是自己的錯誤,別去考慮什麼麵子問題,如果大家都不總是緊張麵子問題,人人都開始反省自己,那就可以各自認錯。人人都先都反省,很快也很方便就能找到錯誤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