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母親桑蘭(1)(1 / 1)

“沒想到,我也是快當母親的人了,感恩。”

2014年3月11日,桑蘭在微博上說。這是她生產前發的最後一條微博。

4月14日淩晨,她和丈夫黃健的孩子誕生,一個健康的男嬰,5斤7兩,乳名叫黃小寶。

從相關國內文獻記載來看,桑蘭生子算是國內高位頸部截癱患者中的首例。她再次成為媒體和眾人關注的焦點,路過她所住的北京航空總醫院特需病房,很多人都會探頭觀望,“桑蘭住這兒”。

從當年的“微笑天使”,到後來的“麻煩製造者”,深陷“輪椅門”、“保姆門”、“官司門”的桑蘭經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現在,孩子出生了。話題又有了。

經過了那麼多爭議之後,桑蘭已經不怕了。“我能擁有的,我一定會去爭取。別人怎麼看,我不管。”4月24日,桑蘭在病房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如是說。

降生

黃小寶沒等到預產期,就決定和這個世界打招呼了。

4月13日那天,黃健開車去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取一台促進血液回心的醫療設備,歸途中接到了桑蘭電話,“頻繁有東西流出來,不知道是尿液還是什麼。”

他飛馳回家,為妻子插上了留置尿管,檢查是否有尿液沒導幹淨,導了幾次後,桑蘭依然頭暈,難受。取來的設備派上了用場,可過了一會兒,她的血壓又大幅波動,高壓竄到了180 mmHg。“會不會是宮縮,要生了?”桑蘭的母親陳秀鳳自言自語。

得送她去醫院了。預產期4月23日,手術原定於4月16日,負責桑蘭分娩手術麻醉的北京航空總醫院麻醉與疼痛醫學科主任安建雄在外地出差,得知桑蘭可能提前分娩,他立即乘機返京。

4月13日晚九點,桑蘭抵達醫院。

院方在她的特需病房建立了臨時ICU(重症加強護理病房),呼吸機、麻醉機、心電圖機和起搏器等急救器材一應俱全。黃健回想,護士開始向桑蘭身體“插管子,縫針,縫線”,當場他就蒙了,“完全沒概念啊。肝兒顫!”

主刀醫師是北京航空總醫院的院長高國蘭,她查看桑蘭的臨產情況,發現宮縮頻率增強,確定已進入臨產狀態。由於桑蘭均小骨盆合並高位截癱無法自然分娩,院方啟動了手術剖宮產應急預案。

晚十點,安建雄主任趕回醫院。

麻醉問題擺在他的眼前。有人說對桑蘭局部麻醉或不麻醉(僅吃鎮靜劑)都可以,安建雄考慮到桑蘭的截癱程度及血壓情況,決定實施全身麻醉。“但是全麻也會帶來風險,麻得淺了,起不到作用;麻得深了,產婦和嬰兒都將麵臨蘇醒和恢複的難題。”

為了安全起見,高國蘭要在5分鍾內將嬰兒取出,心裏有一點擔心,“手術隻能成功,不許失敗”。

23點40分,桑蘭被推進產房。

手術前,床邊站滿了親友,她下意識地抓住了母親陳秀鳳的手,“你們都別走,我緊張、害怕,還難受,多點人陪我”。

人生中的又一道“鬼門關”。

十六年前,桑蘭在美國第四屆友好運動會練習中受傷,她頸椎骨折,那一瞬,“聽到了自己身體碎裂的聲音”。手術曆時整整7個小時。

剖宮產,手術很順利。從切皮到取出僅用了3分鍾。兒子的第一聲啼哭桑蘭並沒有聽到,當時的她還未從全身麻醉中蘇醒。高國蘭捧起嬰兒端詳,“太像桑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