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吳盼盼的小店月租金為1.2萬元。
她說,“來北京遇到了很多好人,現在的檔口老板就從來沒有漲過租金。”但據記者了解,這樣一個攤位,月租的市場均價已達到2.5-2.7萬元。世紀天樂商場的負責人則表示,普通商鋪月租金多為2-4萬元,黃金地段的商鋪租金則突破了10萬元/月。
2013年,世紀天樂商場租金收入就超過1.2億元,金開利德的租金收入也接近9000萬元。一位服裝批發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動批每年的商戶流動率在10%-20%,而這兩年銷量比之前下滑了至少30%,租金又持續上漲,商戶的流動率隻會更高。
30年後,回歸河北
4月15日下午四點半,吳盼盼終於結束了一天的經營。她叫上在庫房理貨的丈夫,一起搭乘地鐵回家。
明天,明天的明天,如果動批不搬走,這些“動批人”還將過著這樣普通而忙碌的一天,但這並不是他們未來生活的全部,動批人也心懷夢想。吳盼盼說,她的夢想就是讀大學、開一家嬰幼兒用品品牌店。
把時間撥回到30年前,一群來自河北承德、保定等地的務工人員,利用業餘時間拉著板車,在北京動物園對麵的西直門外大街擺起地攤賣服裝,很快開辟了一條致富之道。當這些早期淘金者發財的消息不脛而走,他們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也紛至遝來。那個年代,去動物園進貨就像去“搬錢”一樣。
幾乎同一時期,以溫州人為代表的個體經營者紛紛來到豐台區南苑鄉的果園村、時村一帶,租住當地民居,他們大多從事服裝加工銷售,形成所謂的“浙江村”。1988年,浙江村的拳頭產品是皮夾克,生意紅火一時。此後幾年,大批東歐和俄羅斯“倒爺”進村采購,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此後,北京東城又陸續形成了麵向外國人的雅寶路、三裏屯、秀水街等最初的服裝國際貿易市場。
彼時,北京的商業流通領域剛剛放開。
“那時的北京還處於大規模人口集聚期,歡迎大家都來創業,搞什麼都可以,還顧不上考慮高端低端的問題。”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研究總監陳智國說。
30年後,幾大市場早已今非昔比。受益於北京申奧成功後開始的轟轟烈烈的城市改造運動,短短幾年間,動批就由一幢兩層樓擴張成為“以東鼎、世紀天樂為基礎,向東有聚龍,向北有韓國城,向西有天馬服裝城,沿立體空間向上延伸有金開利德”的服裝批發商業圈。
如今,這個小王國擁有攤位約1.3萬個,物流企業20餘家,從業人員3萬人,年營業額過200億元,日均客流量超過10萬人次。
而大紅門服裝批發市場更是堪稱“巨無霸”:10多萬從業人員,日均客流量超過20萬人次。整個商圈有約40家大型服裝、家紡商貿城,年營業額500多億元。
在研究北京產業變遷的陳智國看來,動批和大紅門早已不是簡單的服裝批發市場,而是一個區域消費的符號,就如同中關村在創新領域的地位。三十年前,河北小商販突破曾經的種種限製,毅然“殺入”京城,奇跡般地成就了動批。批發市場之興勃主力就在於千萬個他們。三十年後,在產業升級理念下,行政之手擺動,動批搬家,它的未來會更好嗎?(李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