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患頭痛病的搽腳氣膏”
對於搬遷傳言,吳盼盼聽了太多次,她也開始不以為然了——反正,她不打算離開北京。五歲半的兒子正在上幼兒園,她當然希望孩子能在北京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們做過調查嗎?有多少人讚成呢?”
對於種種搬遷“理由”,吳盼盼並不滿意。
對於許多攤主而言,“搬到河北”都讓他們無法接受。“誰會去那兒買衣服呀?再說,我家住西四環,怎麼去河北上班?”在聚龍外貿服裝商城,一位東北口音的女攤主對同行大聲抱怨。她在動批做了八年服裝生意,嫁給了北京人,孩子在北京上學,家中老人也已接到北京。一項針對動批搬遷的調查也顯示,願意外遷的攤主僅占8.6%,不願意的約占40%。一些專家對於動批搬遷的理由也並不完全認同。“北京要不要人口疏散,和動批是否必須搬遷,這是兩個問題,就像給患頭痛病的孩子搽腳氣膏,開錯了藥方。”北京中城國建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羅亞蒙說,“科學地疏散人口,是北京未來的戰略任務,但動批搬遷並不一定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所謂的“產業升級”,在羅亞蒙看來也是一個“偽概念”。“產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存在在動物園賣服裝就是低賤產業、在中關村賣盜版軟件就是高尚產業。當然,產業有興衰,地利有變遷,但不存在脫離原有業態的‘產業升級’。”
在北京以外的很多一線城市,也不乏類似動批的服裝批發市場。它們的命運不盡相同。2011年6月,與北京秀水街並稱“北秀水、南襄陽”的上海襄陽路市場終止營業。與此同時,被譽為服裝界“黃埔軍校”的廣州白馬服裝批發市場,則在順應潮流、轉型升級。
然而動批即將麵臨的,是牽扯更多利益方的搬遷、轉型、升級,難度可想而知。“我們要有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個市場一個市場地談,一個攤主一個攤主地商量。”1月17日,北京市西城區區長王少峰這樣表示。
大北京,生意不易
來京工作了六年的山東姑娘李華,對動批頗有感情。“逛動物園,吃聚龍旁邊麥當勞的冰激淩,拿大黑塑料袋,是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李華最初選擇在西直門外租房,就是“久仰動批大名”。
現在,已過而立之年的李華很少再逛動批。“一年也就一兩次吧。”她說,隨著年齡增長,會慢慢疏遠這個“青春洋溢”的地方。“買衣服基本都上淘寶了。”
借著互聯網,動批名聲大噪。各種“動批掃貨攻略”廣為流傳,甚至詳細到某個小攤位的老板性格如何。如此誘人的“宣傳”,一度吸引李華開了網店。
也是因為互聯網,過去幾年間,越來越多動批的老客戶已轉向網購。從產業自身角度考慮,動批等市場的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
黑龍江人張霞的店鋪位於金開利德二樓,至今已營業五年多,“網購對我們有很大影響,我們自己都網購了”。
為了順應網購大潮,吳盼盼常常會在微信朋友圈上傳一些產品圖片。“很多客人還是希望到實體店看看東西質量到底怎麼樣!”
而對於多數攤主而言,更大的煩惱在於租金的上漲。在聚龍外貿南門一側,牆上的顯示屏不停地滾動著攤位出租的信息。這些出租或轉讓的信息背後,有的是一個月的新租戶,也有七八年的老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