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對這些古文化遺產進行宣傳、保護、傳承工作,是擺在敖漢考古界的一大重要課題。
四、關於今後實踐的幾點意見和思考
1. 增加體驗式的展覽活動
敖漢之所以被稱為“龍祖玉源地,華夏第一村”,是因為對敖漢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興隆窪遺址是興隆窪文化的命名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奇特的服飾“蚌裙”和奇特的葬俗“人豬合葬居室墓”等重要考古發現。在對興隆窪文化的宣傳展示中,可以根據發掘資料複原八千年前的興隆窪人生活場景,通過複原的房屋、製陶場麵、圍獵和用火的一些情景讓觀眾直觀的感受到八千年前古人的衣食住行。即在博物館的展陳設計中,要增加觀眾參與體驗曆史的機會和條件,豐富個體的曆史認識與體驗。使觀眾在體驗過程中能主動探究、發現知識並消化理解,通過體驗獲得感官上的刺激,從而引發觀眾的興趣,調動觀眾的熱情。或開設“觸摸過去”活動,如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都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但每個時期的石器都有不同的特點,可以挑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石器讓觀眾直接觸摸,增強直觀感受,並將不同時期的石斧、石刀或磨盤、磨棒放置在一起,讓觀眾親自觸摸感覺它們的不同,直觀簡單的就能理解每個時期石器的特點並能加以區分。再如模擬考古,在考古發掘中,劃出一小塊地方,讓觀眾代表在專業考古學者的帶領下動手參與體驗現場考古,了解基礎的考古、文物和保護知識等。或者到遺址實地參觀,更是直觀的學習,親身的感知。
2.延伸展覽內涵
如定期邀請專家在館內開設講座,與學校聯合舉辦夏令營、博物館修學遊活動或舉辦小講解員培訓班等活動,與電視台合作舉辦博物館知識有獎問答親子活動等等,為觀眾帶來趣味、知識、想象力和創造欲。同時,可依據本地的文化特色,結合市場調研和觀眾意見,有計劃地設計和營銷旅遊紀念品,讓紀念品成為文化宣傳的一大載體。
3.提升講解藝術
高水平的講解可以使陳列增輝,使觀眾在欣賞展品、增加文物知識的同時得到精神的愉悅、心靈的共鳴。好的講解能緊緊圍繞展覽的整體脈絡將考古基礎知識和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融入到講解詞中,對展覽涉及到的曆史事件、科技成就、經濟狀況、文化特征、文物概況等都要有所描述,甚至展覽中沒有出現而又與展覽相關的內容也可收錄其中。例如在講解碳化黍和粟的時候,現場隻能看到一些黑色的穀粒,應該簡要介紹這些碳化穀粒發現的地點、時間、發現過程以及發現它們的意義。如這些碳化粟粒和黍粒發現於敖漢旗興隆溝遺址,2003年在對遺址采集的土樣進行浮選時,發現了1500多粒碳化了的植物籽粒,這些籽粒經北京大學、日本和加拿大的權威部門鑒定,是距今8000年的碳化粟粒和黍粒,比中歐地區發現的穀粒遺存早了2700多年,由此敖漢被定位為“橫跨歐亞大陸旱作農業的起源地”,敖漢也有了“穀鄉”的美譽。碳化粟黍的發現,說明興隆窪時期已開始少量的種植粟和黍,很難想象敖漢的先民們經曆了怎樣的艱辛萬苦才遴選出了適合人們進食的最佳食物,至今用穀子加工做成的小米飯和黍子磨麵做成的粘豆包仍是敖漢最具傳統特色的美食。再如講解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時,可以從興隆窪文化的原始豬首龍形象講起,再到趙寶溝文化刻畫以豬、鹿、鳥為題材的龍鳳紋尊形器,再到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讓觀眾清晰的了解到龍文化在敖漢的孕育和發展過程。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知識也可引入講解,如有修複痕跡的瓷器,可介紹在文物修複方麵的一些知識。如我們館展出了一批遼代的墓壁畫,在講解壁畫的內容和壁畫發現的意義時,可穿插講講壁畫的揭取的過程和保護的一些措施。在講解中,還可穿插一些故事性的描述,但要時刻堅持以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為宗旨,將文物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宣傳教育放在首位。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今世界,由於多種文化傳播形式的迅猛發展,選擇博物館參觀的觀眾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觀眾給博物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館要贏得更多觀眾就必須處處考慮觀眾的需求,滿足觀眾的需要,一切服務於觀眾。
參考文獻:
[1] 範星盛,梁超.淺探曆史類博物館講解工作中的公眾考古學實踐[J].青年文學家.2010(0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