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考古理念在博物館的實踐探討
理論廣角
作者:孫淑靜
【摘要】近年來,公眾考古理念逐步得到實踐和推廣,除了專業的考古學者在對考古學大眾化方麵做出積極探案外,博物館也成為公眾考古理念實踐的重要力量。本文對讓公眾參與博物館考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公眾考古 博物館考古 敖漢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層次也隨之提高,曆史、文化及文化遺址對公眾有很強的吸引力,博物館也因此成為文化旅遊中的熱點。為適應和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多數博物館改變傳統的以“物”為主的簡單、枯燥、單一的展示方式和闡釋手段,轉而以觀眾為中心,充分站在觀眾視角來全盤考慮博物館的展覽陳列設計和公眾闡釋手段,把考古、曆史與公眾的心理、觀念、情感和需求相結合進行綜合設計,以更好地滿足公眾對文化資源的享受。
二、公眾考古理念的實踐
1.強化“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博物館應堅持發展以人為本的博物館文化,強調博物館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的意識。英國有位學者提到:“博物館最值得珍視的資源不是展品,而是觀眾”。這不僅因為公眾的參與能夠證明博物館的存在價值,更因為博物館作為向公眾傳遞考古、曆史知識和信息的平台,服務的對象是公眾,而公眾作為文化遺產的享有者和保護者,在博物館所獲得的不僅是豐富的生活,開拓的視野,更是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和責任。因此,觀眾才是博物館發展的動力源泉,觀眾的需求和感受決定著博物館的發展方向。
為此,博物館一切工作都圍繞著觀眾及社會教育來進行,圍繞著為公眾服務來展開,牢固樹立“觀眾至上”的觀點,建立完善的教育、導覽谘詢、休閑便民及生活服務等基礎設施,為觀眾營造一個舒適、和諧、便利的參觀環境。由於博物館的觀眾是多元的,他們的文化背景、學習形式和參觀目的都各有不同,為滿足不同群體的參觀需求,我們也設置了觀眾留言簿和服務熱線,吸取觀眾提出的寶貴意見和要求,及時解決觀眾提出的問題和困難,幫助觀眾愉悅地參觀和學習,全麵體現博物館的優質服務,讓觀眾能高興來、滿意歸。
2.開放展示發掘和保護現場
麵臨著發掘、保護與展示的重大課題,觀眾也對此充滿了好奇心。為滿足觀眾的探知欲,提升觀眾的體驗感,在發掘和展示中融入公眾考古理念,將發掘場景和文物保護場景向公眾開放。發掘全程向觀眾開放,觀眾既可通過考古工作現場觀看考古人員如何清理遺址表麵的土層,如何挖出文物,如何對文物進行現場保護,又能通過發掘現場的高清數碼錄像機將所有細節一一捕捉。通過現場觀摩,獲得直觀感受,初步了解文物考古的基本程序,感受文物出土的喜悅感和文物保護的迫切感和責任感。在考古發掘後,考古隊員也及時在館內召開發掘成果的新聞發布會,吸引國內眾多媒體的參與,通過媒體向觀眾傳達考古信息和考古成果。
3.設立開放式文物保護與修複實驗室
為讓觀眾初步接觸和了解文物保護及修複的相關理念和基本知識,館內設立開放式文物保護修複實驗室,向觀眾展示石器、骨器、陶瓷器、鐵器、木質文物等各種材質文物的修複、文物信息的采集、凝結物的清理等內容。通過對文物保護修複的現場展示,來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自覺保護意識。
4.開展流動博物館活動
為了讓更多的市民和學生了解曆史並開展展覽進社區、進校園活動,以圖片、影像資料的形式通過講解員的生動描述將文物、曆史知識傳遞給廣大群眾,讓平時沒有機會看到這些優秀文化遺產的群眾能夠免費體驗文化的魅力。
三、案例介紹
龍祖玉源粟之鄉--神奇的敖漢。敖漢位於內蒙古赤峰市的東南部,這裏曆史悠久,文化厚重,多年的考古資料證明:旱作農業從這裏起源,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在這裏發光,鳳從這裏展翅,龍在這裏發祥……遠古的祖先在這片83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們探尋、發展的足跡。
敖漢的神奇當屬那些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跡。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敖漢境內陸續發現了四千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代遺址,遺址數量居全國縣級之冠。這些遺址包括近萬年的小河西文化,8200-7400年的興隆窪文化,7200-6400年的趙寶溝文化,6700-5000年的紅山文化,5000-4500年的小河沿文化,42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和3200-2500年的夏家店上層文化,這些延續發展、沒有斷層的文化遺存填補了中國北方考古編年的空白,使中國北方的考古學文化譜係齊全,脈絡清晰,讓敖漢旗蜚聲中外,成了中國北方乃至東北亞地區史前文化研究的中心,被學術界譽為文明太陽升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