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信息化 提升基層政府服務水平
理論廣角
作者:吳潔平
[摘要]本文根據日前農村信息化建設仍存在“四低”問題,提出提升基層政府服務水平要從打造鄉鎮高效服務的網絡平台、重視農村群眾工作體係的創新、提升應用網絡平台操作主體的能力等方麵著手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 基層政府 服務
當前,我國城市信息化建設迅速發展,城市居民能夠方便、快捷、低成本獲取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服務,而農村信息化建設是相對滯後的。鄉鎮和村是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對象,這個層次數量多、地域廣,組織管理和服務的難度確實是比較大的。許多鄉鎮幹部深感農村信息化的滯後,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遲滯了農村的經濟社會建設步伐。因此,認清農村鄉鎮信息化建設的現狀,把握農村鄉鎮信息化建設進程,提升基層幹部信息處理能力,對於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農村信息化建設仍存在“四低”問題
在各級政府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視和大力投入下,我國農村已構建了較完善的信息化組織體係,建立了初具規模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平台,已基本實現100%行政村通電話、100%鄉鎮能上網的“雙百”目標,極大促進了農村互聯網的發展。隨著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信息服務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信息技術在農民生活消費、農業生產管理、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經營管理、農業市場流通和農業資源環境方麵的應用越來越廣,讓農民享受到了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便捷。但從整體上看,農村鄉鎮信息化建設仍存在”四低”問題。
1、信息網絡覆蓋仍較低。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發展重心從“廣泛”轉向“深入”,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但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村非網民人口仍有4.5億,在農村新增學生網民中10歲以下人群占比僅為16.1%,遠低於城市新增學生網民中54.2%的占比。特別是互聯網在農村村組的普及率更低。如我們了解到湖南的一個鄉鎮現有桌麵互聯網用戶僅95戶,集鎮一塊含機關事業單位用戶為24戶,村組農民用戶61戶,按住戶統計,在村組的普及率不足3%,光纖僅接至鄉集鎮。傳統媒介電視在該鄉全麵普及,但信號接收則是五花八門,有自裝天線、村村通設備和村民自建的小範圍閉路電視,信息獲取量有限,管理不便。一村一個的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因無操作人員或維護跟不上等原因,基本上成擺設。保證信息網絡的全麵覆蓋,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2、信息服務效益低。當前,廣播電視雖然入村入戶,但指導農業生產和生活、針對性較強的有效信息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主流網站如網易、搜狐、新浪等專門針對三農的版塊較少。農信通等平台在提供市場信息、農業技術指導等方麵的作用不強、互動性也不夠。總之,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下,社會提供的信息服務還是側重於主流受眾城市,而政府對於農村提供公共信息服務仍較缺失,使農業和農村信息化步伐是滯後的,使得農民獲取全麵、可靠、針對性強、實用信息的方式較少,在邁向信息社會的過程中,農村農民與城市居民的差距仍然較大。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即便是有些使用互聯網的農戶,也以搜索新聞和玩遊戲為主,隻有較少的農民和農業專業戶以及農村合作組織的管理者使用互聯網了解農村農業信息及運用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品。農村信息化對於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新的支撐作用體現不夠。因此,搭建全麵、可靠、適應農業生產發展及農民生活需求的信息服務平台,是發揮農村信息化作用的根木保障。
3、信息處理效率低。鄉鎮幹部在對群眾工作處理過程中有大量數據、信息需要采集、處理、傳輸、保存、利用。這些重複性、事務性的工作對於做好農村群眾工作非常重要。同時,在基層群眾工作中,由於對基層民情信息的掌握難完整、難集中(各種信息分散在不同工作職責人員的頭腦中、登記在不同的業務台賬中、零散記錄在工作筆記中),難更新, 使得鄉鎮幹部在做基層群眾工作時,無法有效掌握真實民情,上下級之間、幹部與群眾之間溝通不暢、難以達成統一共識,從而導致群眾工作不易做深做細做實,以至於花了時間費了力氣卻取不到良好實效。傳統的工作方式對這些基層民情信息、重複的事務工作處理效率低,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即達不到黨和政府對鄉鎮幹部工作的要求,而且也容易出現紕漏,極大的影響了基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這一現狀與新時期黨的群眾路線要求極其不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