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活農產品城市流通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路徑
理論廣角
作者:翟平
[摘要]在整個鮮活農產品的供銷環節中,造成鮮活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市場的力量,也有非市場的力量。遏製其價格過快上漲,政府除了投資於一些菜市場以及農田基礎設施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務,從生產、運輸、銷售環節讓鮮活農產品價格“虛高”的部分降下來。
[關鍵詞] 鮮活農產品 城市流通 直營店
一、鮮活農產品的概念及物流特點
(一)鮮活農產品的概念
鮮活農產品是指生產地沒有加工或隻有少量加工的,在常溫下不能長期保存的農產品。鮮活農產品具有生、鮮、活的特點,與其他農產品的區別主要在於消費、儲藏、運輸等方麵。
(二)鮮活農產品的物流特點
鮮活農產品物流是一係列環節的綜合,包括儲存、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其不同的任務和需求。
1、儲存需求。任何農產品都不是同時生產同時消費的。鮮活農產品是典型的“季產年銷”的產品,在其生產出來以後,總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進入消費。這段時間是由生產與消費在時間與空間、集中與分散上發生的矛盾所形成的
2、加工需求。鮮活農產品加工是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對產品進行再生產的活動,是鮮活農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的重要環節。
3、包裝需求。包裝是對即將進入或已經進入流通領域的鮮活農產品采用一定的容器或材料加以保護和裝飾。這是鮮活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條件。
4、運輸需求。由於各地生產有不同的產品,需要互通有無,不同地區同類農產品的生產有集中或分散,多餘或缺乏,需要長短互補。
5、市場信息需求。傳統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由於信息網絡技術應用水平較低,出現了農民“賣難”和消費者“買難”的信息不對稱矛盾。
二、流通中存在的問題
(一)批零價格差距大
通過對某市的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及超市等地進行了調查,並對鮮活農產品的價格進行了對比(詳見下方市場價格表)。通過比較發現:批發市場中鮮活農產品的價格和零售市場的價格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流通環節多
傳統的流通方式,蔬菜從農民手中到居民的家中一般至少要經過四個環節:農民——蔬菜收購商——蔬菜批發商——蔬菜經銷商——居民。這是簡單的一個模式,有的還可能存在二級批發商、三級批發商等等,流通環節多。
(三)保鮮效果差
鮮活農產品保鮮方法較為落後。大部分鮮活農產品批發商是采用向鮮活農產品加注雪水的方式或噴灑大量的水對鮮活農產品進行保鮮,這樣雖然能使得鮮活農產品在短時間內進行保鮮,但是如果鮮活農產品滯銷,就會造成大量鮮活農產品腐爛。還有真空包裝方式保鮮,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延長鮮活農產品的保鮮時間度,而且安全係數高,不會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產生。
三、流通成本分析
(一)運輸成本
鮮活農產品收購商收購到鮮活農產品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一是鮮活農產品收購商要尋找收購鮮活農產品的中間代理商。二是代理商為鮮活農產品收購商收購鮮活農產品。三是對鮮活農產品進行包裝、裝車。四是路途運輸費。
(二)保鮮成本
從鮮活農產品的采購成本上看,用於鮮活農產品包裝的成本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鮮活農產品在運輸的過程中要保證鮮活農產品的新鮮,降低鮮活農產品的損失,減少流通過程中由於浪費所產生的成本,特別是冬季運輸鮮活農產品時,由於氣候比較寒冷,路途比較長遠。為了防止鮮活農產品在途中被凍壞,就必須采用優質的保溫材料來進行保質,優質的包裝材料費用很高,所以導致保鮮成本增加,使得冬季的鮮活農產品價格比夏季價格高出數倍。
(三)隱性成本
鮮活農產品運輸過程中的隱性成本主要有以下幾種:由於通貨膨脹引起的流通成本增加,氣候、政策等不確定因素導致的流通成本增加、人員遷移以及菜農子女的教育費用等等。
四、發達國家流通模式借鑒
(一)美國流通模式
根據流通的主體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以批發市場為主體的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
在美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產地批發市場。美國的農產品產地市場比較集中,並且以大農場主的產地批發市場為主導。二是銷地批發市場。由於處於流通的末端,所以也被稱作重點市場,他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份額逐漸減少,市場內批發商的銷售量隻占到鮮活農產品交易總量的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