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各國自救,全球金融陷入大混戰(1)(2 / 3)

香港政府向市民重申保證,在保持與發展程度相稱的生活水平和方式方麵,雖然預期經濟出現衰退,但特區政府不會壓縮開支,特別是對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的承擔和支出不會減少。

在香港特區政府采取措施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充分肯定了香港特區政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明顯成效,並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金融經濟穩定,將繼續全力支持香港特區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

中央政府推出了7個方麵支持香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14項措施,推動內地與香港加強金融合作,加快涉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粵港經濟合作,幫助港資中小企業緩解經營困難,確保食品、水、電、天然氣等安全穩定供應,增加內地居民赴港旅遊試點,擴大內地服務業對香港開放等。特別在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經濟合作方麵,國務院已通過珠三角規劃綱要,同意粵港澳三地深化合作,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圏,建設具規模、高科技、低汙染的先進地區。在緩解港資中小企業困難方麵,中央已推出的一係列支持內地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全部適用於港資中小企業。

作為一個開放的經濟體製,香港的經濟刺激方案和救市政策兼顧了東西方的特點。香港政府在應對這次金融危機所表現出來的沉著心態和積極有效的拯救措施,也許能夠被世界其他經濟體作為一個樣板加以借鑒。

2.美國銀行國有化

就在G20倫敦峰會各國首腦及金融財政官員們爭論著應對眼下世界金融危機的方法是改革國際金融體係、加強各國的金融監管,還是世界各國同心協力積極地加強經濟刺激帶動國際消費的時候,美國國內的銀行家和金融投資者及媒體正在與政府進行著“美國銀行”是否國有化的無序爭辯。

美國銀行真的需要國有化?針對這個問題沒有肯定的答案。奧巴馬政府及其金融政策的製定者們不會直接給出肯定的“是或否”的回答。有的隻是美國政府和金融投資者的行動博弈。當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一句——“不需要正式地把銀行國有化”公開後,正處在狂跌趨勢下的美國銀行股,就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最大幅度上漲。

在早些時候,當美國媒體、官員和學者就政府是否應該把銀行業國有化的問題有過一次麵紅耳赤的辯論。當時,那些恐懼救市方案會帶上“社會主義”色彩的金融投資者們猛力拋售銀行股。此舉導致了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的股價分別跌到了18年、25年以來的新低。

關於“美國銀行國有化”這個看似虛擬的命題的出現,是有其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銀行紛紛倒閉的現實,以及美國政府為挽救美國的金融體係及穩定美元流通和美元的國際地位所采取的一係列救市動作。

美國次貸危機開始爆發的時候,房屋抵押貸款開始出現爛賬。而在這之前,這些高風險貸款已經被證券化後賣給了投資者。在數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之後,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金融證券市場會出現虧損,他們喪失了信心,大量撤出了他們的資金。此舉導致了融資困難、拆借成本上漲,進而威脅到了銀行的資金流動性。

2009年的頭兩個月內,已經有14家銀行倒閉。這其中最大的一家銀行總資產高達17億美元。而2008年一共有24家銀行倒閉,其中之一的IndyMac銀行,已經由政府臨時接管而最讓美國政府擔憂的,是目前還在生存邊緣掙紮的巨無霸們——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

美國政府擔憂的原因是,假如它們龐大的業務中斷的話,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在金融領域波及更大的層麵,從而使得經濟危機更加惡化。所以美國政府自2008年開始分別向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注資500億和450億美元。同時有一些猜測報道指出,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增持花旗銀行股份至40%;實際情況是美國政府已經動用了大約2萬億美元來救市,其中包括有挑選的注資以及購買金融機構的股份和不良資產、扶持汽車業、擔保存款等。另一方麵美國政府近期宣布,將針對美國20家最大的銀行啟動一項“壓力承受測試”——通過嚴謹的查賬來探清它們的資金狀況和生存能力。

一些金融投資領域的觀察家認為此舉意味著,政府一旦摸清了大銀行們資金不足的現實,政府將可能動用更多納稅人的錢來扶持金融業。美國政府的種種救市行動無不讓擔心“銀行國有化”的自由投資人產生懷疑。這才引發了“美國銀行國有化”的爭論。

而同時一向是自由市場主義堅定信徒的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提出了“在百年不遇的情況下,也許有必要暫時性地把銀行國有化,以便有效和快速地進行重整”。這無疑使投資者們更願意相信——對美國政府的決策者而言,進行國有化的誘惑已經是越來越強了。因為擔心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損,他們毫無保留地選擇了撤離,造成美國銀行股的股價瘋狂跳水。這也引來了“銀行國有化”的反對學者們的抗議。華盛頓智庫加圖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艾倫·雷諾斯就此寫了一篇名為《一個謀殺銀行的計劃》的評論,“當政府持有過多的銀行股份,普通股份持有者的利益將要受損。因為當銀行盈利時,政府將第一個得到分紅,而假如銀行破產,政府又將優先得到賠償。‘當政府霸占了駕駛室,聰明的投資者們會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