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說到削權,那麼以往的官職所要行使的職權就要重新劃分了,官隻能是階官。
‘官’就是我們日常熟悉的尚書、侍郎、大夫、郎中、員外郎之類的官職,但在宋朝,它隻是官階的名稱,隻用作定品秩、俸祿、章服和序遷的根據,而失去其實際的意義。因此稱為正官或本官,又稱階官或寄祿官。
真正決定這官員實際職務的,是差遣,也叫‘差遣官’。差遣名稱中常帶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簽書、監等字,如知縣、參知政事、知製誥、直秘閣、判祠部事、提點刑獄公事之類。也有一些差遣並不帶上這些字樣,如縣令、安撫使等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馮拯身上扛著什麼光環韓清都不在乎,而是主要看這貨的差遣。這貨現在的差遣是知河南府,也就是西京的知府。
韓清現在已經是樞密都承旨,掌管樞密院內部事務,檢查樞密院主事以下官吏功過及其遷補等事。不能說是組織部,隻能算是樞密院的人事總監。
說到樞密院,這又要講一講宋代的官衙。
在朝廷設置的官衙體係裏,有三省六部。
三省是指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
門下省又稱“左省”。其長官名義上是門下侍中,但很少委任過,實際上有名無職。副長官是門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給事中任“判門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的職權。其屬官有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左司諫、左正言以及給事中等。門下省的職權是主管皇帝寶璽、大朝會設位版、讚拜、拜表、宣黃、外官和流外官考課、年滿齋郎轉補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
宋朝的皇帝如果發布聖旨,皆是由門下省來簽發,所以聖旨上開頭皆是有“門下”二字,至於什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些開頭的說法,還要等幾百年之後的朱重八才能弄出來。
中書省又稱“右省”。其長官名為中書令,實際上也是有名無職。副長官為中書侍郎。又另委派一名中書舍人任“判中書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職權。其屬官有右散騎常侍,中書舍人、右諫議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諫、右正言等。中書省的職權是主管郊祀、皇帝冊文、州縣官考課、齋郎等年滿複奏、文官改賜章服、僧道給賜紫衣師號、舉人出身及寺觀名額等事。
門下和中書兩省的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通稱“兩省官”。門下省的起居郎和中書省的中書舍人稱“小兩省官”。散騎常侍、給事中、諫議大夫等稱“大兩省官”。
尚書省又稱“都省”。其長官名義上是尚書令,還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但尚書令從不委任。實際上另外委派諸司三品以上者或學士一員任“權判尚書都省事”。尚書省的職權是總轄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勳、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並主管議定官員諡號、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贈、注甲發付選人、二十四司人吏遷補等事。
韓清就職的樞密院,是總理全國軍務的最高機構,簡稱“樞府”。宋代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共掌文、武大權,稱為東、西“二府”。
樞密使為樞密院之長官,或稱知樞密院事,副長官稱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簽書樞密院事或同簽書樞密院事。其下設都承旨和副都承旨,負責“承宣旨命,通領院務”,由武官擔任。還設編修官,不定員。
樞密院“掌兵籍,虎符”,若得皇帝的批準,有調動兵馬之權。樞密使的地位略低於宰相,與參知政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等統稱為“執政官”。
樞密使這一官銜在唐太宗時就設置了,但唐代的樞密使隻負責管理軍事情報,機密情報之類,由宦官兼任,直至五代時還保留這個官銜。
以前的樞密使是馬知節,不過這老爺子已經下台了,然後就沒在有人擔任樞密使一職。現在的樞密副使就是錢惟演。也就是說,小錢錢將是韓清的直接頂頭上司了。
韓清起初聽到官家給自己的官職是樞密都承旨,其實心裏就有些打鼓,畢竟當初和慎從吉掰腕子,讓旁邊吃瓜的小錢錢也連帶遭了秧。現在自己歸小錢錢管了,還不知道將來的日子好不好過呢。
他和紫鳶說了幾句話之後,就和她告別了。現在她還是住在京城裏各個隱秘的地點,皇城司的人是無孔不入的,所以在京城有著各個據點。
回到家裏之後,和太婆說了上朝的事。當太婆聽到官家下旨讓自己孫兒肩挑兩房,立刻樂的合不攏嘴,拄著龍頭拐就去了祠堂裏告訴韓家列祖列宗。他又哄著依菱玩一會兒,這才回到自己的屋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