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製造”離國際先進水平的距離還很遠。
浙江被多少“圍點”包圍?
外部圍點:
——珠三角產業經濟區、福建產業集群、長三角蘇滬產業帶、西部大開發、開發大東北……
——發達國家的核心技術的天花板、反傾銷等貿易壁壘的大棒、跨國采購巨頭低價的傾軋;
——以越南、印度尼西亞、孟加拉為代表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浙江製造”的低成本比較優勢的威脅;
——以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對高端產業鏈的分工,已經將“浙江製造”逐出競爭行列。
內部圍點:
體製瓶頸:家族化的企業模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浙江製造的發展規模;
管理瓶頸:企業管理運作不規範,人員素質水平低;
資源瓶頸:工業用地成本已超過上海。在溫州的有些地區,土地價格從原來的16萬一畝上升到28萬一畝,而上海周邊開發區的土地價格僅在22萬左右一畝。電力資源緊缺,很多地區隻能保證企業50%的生產用電量;
技術瓶頸:中小企業幾乎沒有任何的研發,產品後續能力不足;
品牌瓶頸:浙江的品牌數量雖多,但文化底蘊卻較少,高端品牌更是寥寥無幾,如此品牌並沒有為“浙江製造”帶來更多的利潤前景;
通路瓶頸:浙江製造是靠為采購商貼牌生產起家的,多利用別人的網絡、通路將浙江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它不僅鮮有屬於自己的國際通道,國內營銷渠道的不暢也極大地妨礙了浙江製造的品牌提升和市場份額的擴大。
問題2:浙商向何處突圍?——浙江民營企業突圍路線圖
隨著浙商走出國門,浙商們麵臨著嚴峻的重大挑戰,特別是“浙江製造”正麵臨著新的經濟轉型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工業化的推進方式要有所變化。原來浙江的企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企業,現在,產業結構麵臨著從傳統的產業過渡到現代產業,需要利用高新技術來改造我們的傳統產業,同時能夠適時、適度地發展起浙江自己的高新技術產業。
二、企業形態的轉換。浙江大部分的企業都是民營企業,盡管很有活力,但首先是家族製,其次是規模小,麵臨著從傳統的企業形式轉換為現代企業形式,從落後的管理方式向現代的管理方式的轉變。
三、市場形態的轉換。浙江現在有將近4000多個專業市場,但這種交易方式是傳統、自然的交易方式,也是一種傳統的組織形態。在這種交易方式下,企業對品牌和網絡缺乏積極性,對產品的流動缺乏主動性。如何將這種組織形態和交易方式轉換為以品牌為營銷網絡、為基礎的現代交易方式,也是浙江企業麵臨的問題。
(1)重整產業鏈
紹興化纖麵料、義烏小商品、寧波服裝、海寧皮革、溫州皮鞋、蕭山羽絨製品、永康五金、黃岩的精細化工等產業區塊,是“浙江製造”產業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較輕,易於模仿,進入門檻低,因而不可避免地陷於過度競爭的境地,並隨著生產要素價格逐步上揚和市場份額不斷分割,整個製造業利潤的急劇減少將成為一種必然。誰能夠重新整合產業鏈,就可能開辟一片新天地。
突圍方向1:上遊
浙江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大都依賴省外或境外,現在向上遊原材料和設備投資,將會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生產的可控性。浙江製造的裝備業較差,好一點生產設備都是從韓、日進口,現在這些設備一天天的漲價,有些企業就開始進入裝備生產領域。如寧波的雅戈爾,原來隻做服裝成品,現在開始做高檔麵料;生產電動自行車的寧波運生,投資了電動車電池的原材料稀土加工。越往上走,投資規模越大,技術要求越高,進入門檻也就越高,在這一層麵,競爭趨緩。而且浙江省的下遊企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可以為上遊企業提供廣闊的市場。
突圍方向2:下遊
任何企業要試圖不斷成長,就必須打通下遊。寧波雅格爾在全國建立了它的營銷網絡,目前這張網正在鋪向全球,這一商業品牌在未來或許將比它的工業品牌更具生命力和價值。而通路不暢,第三方物流的缺失,恰恰是“浙江製造”的短板。
往渠道、物流和終端突圍,並以此來整合浙江製造業,在產業鏈上做龍頭企業。同樣可以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2)向品牌突圍
浙江是製造業基地,卻非品牌大省。品牌的缺失致使大量的企業陷入低水平過度競爭的境地。利潤空間小,企業規模難以擴大。大量的企業從事包銷出口,產品的外包裝、技術、品牌、網絡等都是別人的,這些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出現了市場隔離,被貿易中介和加工委托方隔開了。久而久之,這種生產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反應能力就退化了。而一旦訂單消失後,工廠也很快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