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企業成功的關鍵是由於浙江商人天生有著一種經商的能力資源。浙江沒有良好的工業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沒有大規模的外資投入,但浙江眾多小企業、個體戶的模式,卻給浙江人提供了高出內陸人幾十倍的經商機會。浙江商人在這種鍛煉中,資本積累很快,這使得浙江商人在觀念、行為上能走在別人的前麵。
——鄭勇軍(杭州商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
浙商基業常青必須正麵突圍
中國曆史上,晉商、徽商、潮商都曾書寫輝煌,今天,浙商則成了中國各種商業排行榜的主角。丁磊、陳天橋、魯冠球、南存輝、李書福、徐冠巨、宋衛平、鄭永剛、莊啟傳、徐立華……
托起這些明星式企業家赫赫聲名的,是一連串令人咋舌的數字和戰績:
在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全部主要工業產品中,居全國前10位的浙江產品有336種,占63%,其中,有56種產品浙江的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占被統計產品總數的10.5%;
在全國三屆“中國名牌”產品評定中,浙江省共有50個產品品牌被評定為“中國名牌”,浙江“中國名牌”數量占全國總量的15%,即1/7強,位居全國前列;
到2003年底,浙江省有民營企業30.1萬戶,超過廣東,僅次於江蘇,為全國第二,平均每天注冊私企215家。個體私營經濟總比重占到了全省GDP的53%;
浙江省個體私營經濟總產值、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出口創彙額、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戶數等五項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
浙江人熾烈的企業家精神、卓越的經商能力由此可見一斑。浙江人當老板的意識極強,今天幫著打工,明天就爭取入股,後天可能就與你競爭了。和其他地方的大老板往往來自轉製後的國有企業或者集體企業不一樣,有統計說,浙江民企100強裏麵,約有90%的老板出身於農民、工人、裁縫、修鞋匠等階層,因此有“草根浙商”的說法。換言之,浙商是典型的“草莽英雄”。這些在中國改革開放前20年裏成功的企業英雄,能否在新的世紀永續“浙商不敗”的神話?麵對境內外不斷崛起的強大的競爭對手,浙商做好準備了嗎?
1.浙商為什麼要突圍
有消息說,我國每年有100萬家企業倒閉。這個數字令人震驚。有人認為這個數字未必可信,筆者卻寧可相信“空穴來風,未必無影”。為此,企業要增強其競爭能力,企業再造就成為中國企業領導人麵臨的一個嚴峻的課題,有人說企業再造運動已經成為蔚為壯觀的企業戰略整合活動,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創新潮流。一切束縛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製弊端都要堅決革除,浙江企業如何再造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問題,浙江企業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運作,突圍就成為浙商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
問題1:浙商是否需要突圍?
在浙江省境內,“浙商突圍”的聲音是一個極度不和諧的聲音,所到之處,幾乎皆遭到反駁,有的甚至是義憤填膺的批判。
在浙商高速發展的時候,浙商是否需要突圍?
反方意見認為:
浙江的草根經濟不一定非要變大樹,因為恰恰浙江經濟的活力就在於此,給點陽光就燦爛,但大樹給點陽光並不燦爛,大樹燦爛是要有很多條件的,企業做大做強是要有條件的,而且風險極高。
當出現危機時,小企業掉頭靈活。我國勞動力眾多,都是高新技術,勞動力如何安置。
雖然浙江企業在做一些牙簽、低端產品等,但他們的眼光是最靈敏的,如果不符合市場需求,沒有利潤他們是不會做的。正方意見認為:浙江的產業集群大部分還是一種扁平式的集聚,專業化程度整體偏低,缺乏產業鏈的有機配套,產業鏈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環節極度缺乏。
先入、先導、先占、先行,這些先發優勢並不是一個地區持續領先的永動機,隨著政策一體化、思想觀念的平行化,浙江現在與中國其他地區已站到了同一個發展平台上。
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浙江民營企業吃體製“老本”的油水不大,需要再創造新的優勢。
“浙江製造”離國際先進水平有多遠?浙江省統計局企業調查隊通過對生產效率、效益狀況、投入要素、生產規模、出口競爭力和專業化程度六大指標的分析比較,得出如下結論:
2003年,浙江的勞動生產率為6568美元,還不到發達國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1/10,也低於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前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一差距在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上表現尤其明顯。
物耗比重、深加工程度以及技術含量的工業增加值率:2002年浙江規模以上製造業的增加值率僅為23.2%,與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相比分別低了18至25個百分點,與馬來西亞的水平相當。
從產業投入(包括勞動力、裝備技術、科研投入)要素的比較中,浙江製造業從業人員近400萬,相關產業的平均勞動力投入規模遠遠超過發達國家,但是裝備技術水平卻不盡如人意,化學和電子通信行業達到國際水平的分別隻有1%和5%。科研投入嚴重不足,2002年,浙江製造業研究開發費用隻占製造業增加值的1.1%,而日本、韓國在經濟起飛階段,科技經費增長率都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