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當代浙商(6)(2 / 2)

所謂資本競爭能力首先是資本聚集力。大規模地吸納社會資本流入一個地區,流入一個產業,是資本運作的目的之一。我認為浙商在這方麵普遍缺乏重視,大多數浙商認為自己不需要錢,他們沒有大規模吸引外資的動力。國外的大型產業資本進入一個地區,會帶動一個地區的整個產業素質和國際化能力的提升,比如蘇州就有這個強勢。

中國大量的閑散資本過剩後,目前,大量低成本資本在選擇投資流向。這些投資過程將會造就出一個地區各種各樣資源的全麵流動,包括金融人才、技術人才和全國的市場等,都會帶入一個地區,帶動一批企業。國際大產業公司進入浙江尚比較少,國外金融資本似乎難以找到進入浙江並帶動浙江企業國際化的機會,而國內資本和金融資源進入浙江幾乎是無門可入。浙江在資本領域缺少開放度,缺少對大規模吸納資金的重視程度。

麵對WTO後新的競爭形勢,浙商若永遠停留在製造業層麵,將永遠隻能是外國的生產加工基地。而製造力的複製極其簡單。在中國新一輪整合區域資源、跨國公司資本進入、全新布局的資本流動下,浙江經濟若不進行重大的產業技術升級,將備受擠壓,並具有不可小視的危機。

3.走通資本運作之路

不過不能否認,近年來一批浙江企業不斷增強對資本市場的認識,紛紛加快上市的步伐,目前在國內A股市場,浙江板塊已經有60多家上市公司,對於浙江的上市公司運作,北京華夏聖文管理谘詢公司首席培訓師、民營企業戰略研究青年學者汪洋十分重視浙商的資本運作,他強調:目前浙江上市公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一批生產型企業,上市募集到了一大筆資金,卻不知道該如何運作,企業仍然是個生產工廠,不具備資本運作的功能,這類企業屬於工廠型。另一類是多元發展型,這類上市公司近年來在資本市場上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但最終進入的結果是,對別人和新進入的領域把握不住,多元投資後,暴露出自身決策和管理的能力明顯不足。這兩類浙江上市公司,都不具備真正資本運作的功力,距離成為“產業領袖”的目標相差都是很遠。

確實,盡管中國資本市場有著先天不足,但這些年來,中國資本市場不斷加快發展,其中也湧現出一批優秀企業,這其中還是有很多值得浙商可以借鑒的經驗。

北京華夏聖文管理谘詢公司首席培訓師、民營企業戰略研究青年學者汪洋分析說,中國資本市場不夠成熟。20世紀80年代是半市場化行政性運作,靠短期的政府協調搞企業上市;90年代是半市場化的投機性運作,一批上市公司坐莊、炒作,無實際內容;21世紀近三五年,中國開始真正有金融資本進入產業重組,當然還不完全成熟。但我們已看到,在微觀領域,有大量的企業在資本運作方麵積累了完整的經驗。

比如北汽福田。它沒有浙商私有化的運營機製,但通過戰略合作,實現了“百家企業造福田”,上市後成為公眾公司。它從山東諸城一個3000萬小廠,已跳躍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大輕型汽車工業公司,擁有了與國際汽車大家並肩合作的能力。

再如中外運。它沒有浙商的成本優勢,有著幾萬人的龐大隊伍,但是調動和聚合了大量的跨地區跨部門的國有資源,形成巨大的市場網絡,將產業發展調整到物流戰略,迅速形成兩大體係,分別在A股和H股市場上市,從而又通過大量的過剩資本,大規模地收購兼並民營企業,改變原有的國有機製,實現企業的管理升級。5年的時間中外運從40億元產值上升到今天250億元的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