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案例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3 / 3)

課堂實施是關鍵 案例教學雖是一種開放的教學形式,具有動態生成的特點,但是“在長期的案例教學課堂實施過程中,有關專家學者經過不斷歸納總結,逐漸形成比較成型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流程,它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4]。課堂實施是案例教學過程最關鍵的一步,具體的實施流程如下。

首先,創設教學情境,引入案例。對於自己編製的案例,教師可以適當介紹自己的一些親身感受與案例編製過程中的趣聞軼事等來作為引入案例的前奏,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對於選用案例,可以介紹自己在案例準備時的一些困惑、矛盾的焦點等激發學習者好奇心。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更應該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或媒體創設教學情境,為案例教學開創一個好的開端。

其次,閱讀案例,分析案例,發現與解決問題。這個階段,教師主要作為引導者引領學習者進入“角色”,開始獨立思考,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更要著重培養學習者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個過程,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習者能否獨立發現案例中隱含的問題,對於較難發現的問題,教師應不斷設疑,引導學習者逐步發現問題所在。而學習者應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深入分析案例的具體細節與整個過程,對案例所提供的信息敢於質疑、提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作用,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接著,小組討論與集體交流,綜合解決問題。在個人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對話交流、觀點的分享與思想的碰撞,以達到問題解決的最優化。同時,在學習者的交流合作中,也可以培養學習者的表達、溝通協作能力。案例討論中常會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案例情境中主要包含哪些問題,哪些是最關鍵的問題,如何解決,解決方案是如何得出的,如何實施方案,從中收獲到什麼,等等。在小組協商探討、達成共識後,進入小組間的集體交流,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思想的碰撞與智慧的啟迪,從不同角度的論證中取得對案例的深刻認識,形成案例教學的成果。

最後,課堂總結歸納,深化認識。在對案例討論過後,教師引導學習者對分析的全部過程與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可以更正一些不妥之處,鞏固和深化好的做法,多角度地、開放性地評價和總結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給學習者留下進一步思考的空間,這樣才真正有助於學習者綜合能力的提高。

課後反思是保障 在課後,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對課堂情況進行進一步的總結和反思,這是案例教學能夠取得成功的保障。教師對教學中處置不當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更正,對教學中值得借鑒的地方以日誌的形式予以保存,為進一步優化案例積累素材與教學經驗。學生應該整理課堂上自己的參與、學習情況,完成教師布置作業,撰寫個人反思日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自己對於案例中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形成書麵形式的案例分析報告,深入鞏固和紮實課堂所學知識。

5 小結

高中信息技術案例教學不是對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簡單闡述,更是對一個具體的根據信息技術原理、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若幹實際問題的真實情境的描述。這個情境中可能包含正確或錯誤的理論應用、實踐操作等一係列值得思考的問題,要求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和探討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並對實施效果進行總結、反思。案例教學注重科學的探索方式,關注學生的體驗性教學,倡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一種不斷走向自主創新學習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相互協作、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同時,案例討論使學生學會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且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並增強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案例教學原理[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8-15.

[2]孫軍亞.案例教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