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應用於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意義:促進學習者綜合能力的培養
案例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正在於培養學習者的信息獲取、處理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力培養”是二者共同的目標與本質體現,正是將案例教學法應用於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出發點。案例教學法將理論與實際生活緊密聯係起來,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有趣而又貼近生活的學習內容,使得教學變為一件有價值、有趣味的學習活動。其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教學內容:將信息技術理論與實踐有效地緊密結合起來 從“案例教學”本身來講,“案例”作為貫穿教學始終的教學內容、學習資料,它將相關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知識緊密聯係起來,不僅明顯地體現出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同時又可以作為鮮活的實例引導學習者正確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作品,為學習者樹立一種科學的態度,引導學習者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規範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活動。同時,“案例教學”這種學習方式本身也將理論知識融於實踐探討中,使得學習者在實踐中習得知識與技能,切實體會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充滿趣味與動態生成性,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 相對於傳統教學,案例教學更具有趣味性與不確定性。案例內容的情境性使得學習者扮演一定的角色,這種主人翁的角色作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使其積極參與到案例的探討當中,並時刻關注案例的發展。整個探討過程也將一直處於動態的變化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不斷地進行對話與互動。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這種學習方式與學習內容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學習者獲得一個展示自我、互動交流的平台。
教學目標:實現對學習者問題解決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培養 作為教學載體,案例中往往隱含各種不同的問題,這正是案例教學的關鍵。教師不斷引導學習者發現和分析案例中隱含的問題與對應的解決方案,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學習者對複雜問題會持有不同的觀點和解決辦法,大家在協作探討中不斷發生思想的碰撞和共鳴,有助於促進學習者創新思維的培養。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者會不斷進行信息的收集與處理,此過程中有助於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進行創新的能力。
4 應用於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途徑: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與課後反思
案例教學過程的實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同的教師、學習者、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都可能影響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但是無論案例教學過程具體如何實施,整體上都離不開課前的充分準備、課中的有效實施與課後全麵的反思這三大環節。
課前準備是前提 在案例教學實施前,教師應該對整節課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分析學習者特征,確定教學目標,在明確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做好關於“案例”的選擇或創作工作,並提前認真研讀案例,明確案例教學的重難點。其中,關於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案例”的選擇問題,教師可將自身學習、教學工作中遇到的關鍵問題或教學經曆作為編寫案例的寶貴素材,盡可能將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操作,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認知理論,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由於編寫案例比較耗費精力,教師可以選擇在網絡媒體上查詢、收集一些經典案例。另外,信息技術教師之間應該注意相互溝通與協作,共享優秀案例,讓更多的學習者有機會享受到案例教學的樂趣,同時提高案例資源的利用率,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此外,教師還須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修養,不僅明確案例教學的本質內涵,還要掌握其他相關教育理論知識,以解決和應對案例教學過程中突發的教學狀況。
案例教學開展前,學生也要做好個人分析準備,提前閱讀案例,預研案例內容,並做好小組分工便於積極討論。其次要做好教學環境等硬件設備的準備,包括桌椅擺放形式、多媒體設備的設置等。課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將是確保案例教學成功實施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