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所知道的有機都是錯的(1 / 2)

你所知道的有機都是錯的

生活

作者:徐卓君

某個周末,霧霾籠罩了整個北京城,室外的PM2.5指數高達800。

魏曉青驅車30公裏來到了北京五環外的有機農夫市集,她是市集的常客。150元一隻的走地雞,20元一塊的豆腐,10元一斤的蔬菜,90元一斤的豬肉……不到1個小時,魏曉青自帶的一個小型購物車和一個巨大的購物袋已經鼓鼓囊囊。她這次趕集消費超過1000元。除此之外,她還不定時地去沃爾瑪山姆會員店、BHG超市、樂活城購買有機食物。

魏曉青沒有仔細計算過每個月用在購買有機食物上的消費,“外麵糟糕的空氣是我控製不了的,吃的總得買最好的,這是健康投資。”

農業的進步?

諷刺的是,有機的興起並不是為了生產出更安全、更優質的食物。

回溯農業的發展,自從19世紀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揭示了植物生長的奧秘——氮肥、磷肥、鉀肥施入土壤後,莊稼的產量就成倍地增長。隨後,殺蟲劑、除草劑、獸藥、飼料、生長激素都被投入農業生產中。農作物有蟲害就用殺蟲劑,長草有除草劑,生長激素和合成飼料讓動物們迅速長大,現代農業也因此養活了全球60億人口。

上世紀初,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為了對抗西方在快速的工業化的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最早進行了有機農業的思考。他們提出了“石油農業”一說,批判現代農業建立在石油的基礎上,耗費了大量的能源,不可持續。使用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代替人力,導致了鄉村加速衰敗;依賴以石油製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的施用破壞了生態係統。

人們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可以替代石油農業的新生產方式,於是有機農業應運而生。“西方人最開始做有機,是為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為了食品安全,不是為了掙錢。”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技術研究中心教授杜相革說,“有機農業核心是什麼,不是去小島上找一塊特別好的處女地開墾和生產有機食品,而是通過有機生產把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雖然有機農業的概念和標準在各國略有不同,但內核大體一致: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生長激素、飼料添加劑、抗生素等物質,不使用離子輻射技術和基因工程,希望按照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保持土壤、生態係統和人的可持續性。

有機農業要求在生產中所有投入的技術和物質,與環境都是相容的,不投入環境中原本所沒有的化學物質。杜相革說,“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是有機農業的基本定位點,生產功能不是有機農業的核心點。”

在誕生的最初幾十年裏,有機農業還是非主流的。然而,很快它就得益於全球範圍內的食品安全事故頻發——西方1990年代瘋牛病和大腸杆菌的肆虐、中國2000年之後多起食品安全事故,都讓有機農業從小眾走向大眾,也從一種社會運動變成了一門龐大的生意。

消費者隻在乎結果?

和西方環保主義的刺激不同,對外貿易刺激了有機農業在中國的發展。

1990年代,進口商來中國尋找有機茶葉,浙江省臨安縣生產出我國第一批有機茶葉出口荷蘭。杜相革回憶,直到2000年,中國有機農業的核心一直就是出口和認證。出口到哪個國家,就按哪個國家的有機標準生產認證。

杜相革感歎,如今中國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理解是,隻要對我好,我才買。“宣傳它的環保理念,公眾也不理解,也不接受,隻有宣傳它是安全的食物,把它置於與公眾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地位,公眾才會關注它。”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組織者常天樂注意到,大型的有機企業的宣傳都是強調食品安全。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總工程師郭春敏說:“很多企業說檢測結果證明我的產品就是有機食品。沒有這種說法。有機不是產品檢測,也許用了化肥農藥,也檢測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