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紅十字會身世(2 / 3)

清政府對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是支持的,不僅曾撥銀十萬兩,還命駐英使臣張德彝在瑞士日內瓦簽署了《日內瓦紅十字會公約》,以政府名義加入國際紅十字協會,獲得了正式創辦紅十字會的資格。

紅十字會在中國有一百多年的曆史,政權幾經更迭,其與政府間的關係也一變再變。不過但凡有戰爭、有災荒的地方,都會有紅十字會的身影,曆史上曾積累下很好的聲譽。回顧一下紅十字會的管理模式與慈善活動,對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

在天災人禍中穿梭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因日俄戰爭而出現,1907年戰爭結束,它應該何去何從?經報政府許可,其改組為中國紅十字會,排除了外國董事,成為中國自辦的紅會組織,有官方身份的盛宣懷被推舉為首任會長,同時將會名改為“大清紅十字會”。總會也從上海遷往了帝都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軍與清軍在武漢對峙,雙方傷亡都很慘重。沈敦和拋開設在北京的總會,自行在上海發起“中國紅十字會萬國董事會”,派遣30餘名醫生開赴武漢前線,搶救傷兵,宣稱“救人宗旨不分革軍、官軍”。由此,紅會分裂為南北兩個,北方被清政府承認,南方的則得到革命政府的許可。

當清政府被推翻,共和國在南京創建的時候,中國紅十字會不僅合二為一,也終於被日內瓦的總會所承認。1912年9月15日,中國紅十字會召開了首屆會員大會,公推大總統袁世凱、副總統黎元洪為名譽總裁,呂海寰為會長、沈敦和為副會長,同時製定了《中國紅十字會章程》。

不知道是不是效仿《臨時約法》,紅十字會也規定了“三權分立”的原則,設在上海的總辦事處有行政權,上海常議會有立法權,北京總會的主要職權則是與各級政府與外交使團打交道。當時中國紅十字會的自治性質表現在常議會上,36名常議員由會員投票選出,以副會長為常議會議長。

北京政府對紅十字會自行通過的章程並不滿意,又發布《中國紅十字會條例》,規定了政府對紅會的監管權,希望用行政權力改變紅會自治的狀況。

兵災之外還有天災。1917年的大水災波及中國十幾個省,其中北京和直隸地區受災最為嚴重,以致災民們“田禾淹沒,顆粒無收”。副會長沈敦和親自北上主持救災,紅會一麵在各大報紙刊登廣告,募集捐款;一麵準備治療痢疾、瘧疾等疾病的藥物運往災區。紅會還用以工代賑的方法實施救災,召集北京附近12個縣的難民2萬餘人修路,一個人每月可以得到五元工錢,另外還給棉衣一套。對於這項花銷,美國紅十字會給予了資金援助。

1918年2月,廣東潮州等地發生地震,有十分之六七的房屋坍塌。潮梅鎮守使劉誌陸向紅十字會上海總會求助,沈敦和聞訊後即撥款2000元,然後一麵讓汕頭分會在當地募集善款,一麵以總會名義登報募捐。也是在這一年,浙江的寧波、紹興一帶發生瘟疫,有的地方甚至“十室九空”。紅會命醫療隊攜帶“濟生丹”3000瓶到災區,治愈了數千名患者。

對於外國的災難,中國紅十字會也都及時地伸出了援手,如190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地震,上海紅十字會捐助白銀2萬兩;1919年“十月革命”後,俄國出現大量難民,中國紅會捐助舊軍衣1500套和白銀7700兩。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中國紅十字會即派出救護隊趕赴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