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紅十字會身世(1 / 3)

中國紅十字會身世

往事

作者:楊津濤

與戰爭相伴,與政府博弈,但凡有戰爭、有災荒的地方,都會有紅十字會的身影。

紅十字會在中國有一百多年的曆史,政權幾經更迭,其與政府間的關係也一變再變。不過但凡有戰爭、有災荒的地方,都會有紅十字會的身影,曆史上曾積累下很好的聲譽。回顧一下紅十字會的管理模式與慈善活動,對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

創辦醫院救助傷兵

國際紅十字會在1863年成立於瑞士日內瓦,初名“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次年12個創始國簽署了《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立意在戰爭時期為雙方傷兵提供不分彼此的救助。中國第一次注意到這個組織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當時中日兩國在台灣發生衝突,上海的《申報》與《字林西報》討論了傷兵救助問題。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在華的西方外交官、傳教士、商人等自發組織了紅十字醫院。清軍體製還處在前現代,軍中缺少專門的醫療機構,因此這些外國人擔負起了軍醫的職責。東北遼陽地區的聯合長老會在營口創建紅十字會醫院,開始時中國士兵不知道他們是做什麼的,心存疑慮,但看著自己的同伴一個個從醫院痊愈,使得越來越多的傷兵主動來向外國醫生們求助。到後來,清軍甚至和紅十字會醫院建立了聯係,為後者提供必要的幫助。

曾在東北救助傷兵的戴理醫生統計,1894年12月營口僅有紅十字醫院一家,但到了第二年4月,這個數字就上升到四家,前後治療中國傷兵上千名。營口率先行動後,煙台和天津等地也都建立起紅十字會醫院,收治從東北撤下來的傷兵。

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結束,但讓中國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紅十字會的作用。不久孫中山翻譯了《紅十字會救傷第一法》;《申報》發表《創興紅十字會說》等文,力陳創建中國紅十字會的必要性。中國商人和官員中的有識之士也都為此上書朝廷。

“山寨”機構漸獲國際認可

紅十字會在中國紮根是源於另一場戰爭,即光緒三十年(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中國雖在這場自己國土上的戰爭中宣布“局外中立”,但炮火無眼,東北百姓流離失所。如果中國政府施以援手,那就有破壞中立的嫌疑,因此需要一個在政治上處於超然地位的組織出麵,紅十字會恰好滿足了這個條件。

時為上海記名海關道的沈敦和曾留學劍橋大學,熟知西方事務,他率先倡議以“萬國紅十字會例,力籌賑救北方被難民人之策”。1904年3月,沈敦和、施則敬等二十餘人發起建立了“東三省紅十字普善會”。當日除了商討籌款方法外,特別強調要“賑撫兼施,醫藥互治,用符西國紅十字會之本旨。”這個組織雖以“紅十字”為名,卻是中國人自己掛牌子的山寨機構,沒有國際紅十字會的承認,日俄兩國都不買賬。

沈敦和於是找到在晚清負有盛名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請他幫忙。後者出麵邀請在上海的各國士紳,拉起一個國際性的組織,使交戰不能不給予其中立地位。“東三省紅十字普善會”由此改為“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中、英、法、德、美五國代表都參與了進來,在全部45名董事中有中國人10名,外國人35名。

李提摩太在成立大會上說:“設局之意,首在籌款。唯所籌之款,並非交付俄人日人支用。且將來拯救難民,不分中外。”

打仗的地方在東北,紅十字會卻在上海,如此必然難以達到救濟災民的目的,因此設在牛莊(位於今遼寧省的南部)、山海關等地的分會相繼應運而生。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戰區發放糧食、棉衣、藥物,廣設粥場,救濟百姓。將中國百姓送出日俄交戰地區也是紅會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贈送車票、補給路費等措施,共使13萬難民成功“出險”。戰後統計顯示,東北地區有46萬餘人受惠於上海萬國紅十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