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廉:他曾影響中國
往事
作者:鄧鬱
蘇慧廉在中國最積弱的時代來到中國,本為傳教,但卻功德獨具:開禁煙所,修醫院,建學堂,並助力庚子賠款退還中國;他是一流的漢學家,是胡適的益友、費正清的老師。
英國人蘇慧廉的墓在玫瑰山墓園,牛津,英國。
4年前,中國人沈迦造訪此地。遍尋之後,他才發現蘇氏在墓園的棲身之所,竟隻是一塊沒有墓碑的墳地,僅有4根淺色的花崗岩石嵌於土中。
挖開泥土,界石上出現了如下銘文:“威廉·愛德華·蘇西爾(William Edward Soothill),碩士、傳教士、牛津大學漢學教授,1861年生,1935年卒。”
6年來,沈迦的足跡遍及歐亞北美三大洲,隻為了還原蘇慧廉的一生。他為這位百年前的英國傳教士寫下一本近40萬字的傳記《尋找·蘇慧廉》。
溫州曆史繞不過去的人物
雖然時空相隔,沈迦和蘇慧廉卻有兩個交集:都在溫州生活過,都是基督徒。
1969年,沈迦出生於溫州一個基督教家庭,從小跟祖母過活。祖母年輕守寡,曆經家道中落、社會動蕩,卻憑一己之力撐起全家。在捉襟見肘的70年代,祖母還要求她分散在各地的5個孩子每月必須寄10塊家用錢回來,以資助其他更缺衣少食的貧困人家。
“那是一個我們不知道信仰為何物,不知道它對人生價值有多重要的時代。”多年後,沈迦回憶說,祖母給了他一生最好的禮物。
80年代初,祖母辭世。直到世紀之交,在《溫州日報》做副刊編輯的沈迦,因工作需要前往溫州市圖書館善本書庫裏借閱兩本英文回憶錄,才第一次知道了蘇慧廉的名字。這個英國人二十出頭時漂洋過海來到溫州,此後未婚妻也追隨而來,他們在此地生下兩個孩子謝福芸和海生,將人生最好的年華留在了溫州。蘇慧廉一家設立禁煙所,修醫院,建學堂,翻譯出版了溫州方言版的《聖經》,編撰便於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四千常用漢字學生袖珍字典》。蘇慧廉還是胡適的益友,費正清的老師,並大力促成千萬英鎊的庚子賠款退還中國。
2007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沈迦和太太一起去溫哥華附近的列治文吃飯。看著車窗外飛馳向後的大橋欄杆,沈迦脫口而出:“我想寫蘇慧廉。”
“他離開溫州以後幹了什麼?他是英國人,離開中國以後又做了什麼?我其實就想把這些問題搞清楚,看看海外的資料是否可補充完整。這是我最初的企圖。”得到太太支持,沈迦從此一頭紮進了如山的檔案中。溫州本地史料寥寥,他便叩開歐美、港台各大檔案館和圖書館,走訪蘇慧廉曾經工作、生活過的城市,重返曆史現場。“好文章是用腳寫成的”,這句當年他上采訪寫作課時的師訓,在這本書的撰寫過程中貫徹無遺。
“我願意去,但除了中國!”
和沈迦的堅定相比,1881年的那個夏天,報名來中國傳教的蘇慧廉卻麵臨著內心的掙紮。
令他焦灼的並非傳教這件事,而是傳教的地點。
蘇慧廉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盡管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蘇慧廉卻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並在聽聞了一個傳教士徒步登上乞力馬紮羅山,穿越雪山冒險宣教的故事後,激發起了去異域傳教的強烈願望。
1881年的夏天,英國基督教組織偕我公會派駐溫州的唯一一位傳教士李華慶剛剛去世。在地球的另一端,夜闌人靜中的蘇慧廉在手邊的雜誌上看到“招募一個年輕人去溫州接替另一個年輕人”的消息,他突然感到“自己就是那一個人”,於是跪下來禱告:“主,我願意去,但除了中國,除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