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範純仁,風骨燁燁“官二代”(1 / 3)

範純仁,風骨燁燁“官二代”

往事

作者:王愛軍

範純仁說:“為別人做好事,於自己是一種欣慰,對別人卻是一種負擔,我不記得這件事,不過是幫他卸掉感恩的包袱罷了。”

範純仁的父親是北宋名臣範仲淹。他老人家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閃耀千古,以致範氏子孫在他的星光下顯得十分黯淡。其實範純仁官職不比老爸低,社會影響比他老爸還要大,在個性特點和行為作派上,更是別有名士味道。

不屑“官二代”

範純仁是範仲淹的次子,出生於1027年。作為“官二代”,範純仁17歲時就因為父親的原因被任命為太常寺太祝。這是個正九品的官職,雖然官不大,但在別人看來十分榮耀。範純仁對此渾不在意,跟別人都不好意思提。他說:“賴恩澤而生,吾恥之。”就是靠家裏背景當上官,他覺得很羞恥,他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

範純仁證明自己的方法就是參加科舉考試。那時的科舉考試競爭激烈,不下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不過,對範純仁卻不是問題。他天資聰穎,8歲時,就能將晦澀的文章倒背如流,還能加以講解。

1049年,在眾人不解的目光中,範純仁走上考場,並且無可爭議地高中進士,讓所有人心服口服。

朝廷派新科進士範純仁到常州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當知縣,他卻借口“遠親不赴”,意思是離家太遠了,不去。後來,又改任他為許州長葛(今河南省長葛市)知縣,他仍不去。範仲淹很奇怪,問他:“遠處你不去也罷了,近處你怎麼也不去?”範純仁認真回答:“豈可為了俸祿而輕易離開父母?長葛雖近,但到那裏就不能侍奉您了。”就這樣,直到1052年,64歲的範仲淹去世後,他又守喪3年才出仕為官。

放著“太平官”不當

範純仁就任的第一個職務是秘書省著作佐郎,旋即赴汝州襄城(今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任知縣。

當時的襄城,窮困一方。範純仁則獨辟蹊徑,千方百計帶著百姓“致富”。他發現襄城適宜養蠶,而絲綢的價格又很貴,便開荒種桑。老百姓對他十分感激。範純仁離任後,大家還對他念念不忘,把所種植的桑林稱為“著作桑林”。

1062年,範純仁被推薦為開封府襄邑縣(今河南省睢縣)知縣,這裏有一片皇家衛戍部隊禦林軍的牧場,那些禦林軍飛揚跋扈,牧馬時經常踐踏老百姓的莊稼。百姓告到縣裏,範純仁二話不說,當即逮捕了一個侍衛,並當眾處以鞭杖之刑。牧場的主管官員大怒說:“天子的宿衛,怎敢如此對待?”隨即把此事上報給了朝廷。宋仁宗立刻派出禦史,相當於中紀委的官員前往糾察,範純仁理直氣壯地說:“養兵的費用來自田稅,若毀壞了百姓的田畝,還不能依法懲處肇事者,田稅從哪裏來?”還好,仁宗聽說了他的話之後,下詔不再追究此事。

因為在襄邑的突出表現,範純仁沒過兩年就被提拔。剛即位的宋英宗親自擢升他為禦史台台諫。從此,範純仁從地方進入中央,開始參與朝政。

禦史素有“皇帝耳目”之稱,要給皇帝提意見,糾察百官,範純仁從當這個官的第一天起,就不願安享富貴太平,寧願得罪人,也要盡自己的職責。

英宗是仁宗的侄子,一直想為生父濮安懿王立名分。朝中大臣分兩派,翰林學士王珪等人主張讓英宗稱濮安懿王為皇伯;韓琦、歐陽修等則主張稱皇考(即先皇)。雙方爭執了很久都沒結果。範純仁上書,說應該稱皇伯,還批評韓琦、歐陽修一味媚上,要求治他們的罪。最終,英宗決定尊生父為皇考,韓琦、歐陽修一派獲勝,他們反咬範純仁,要和他勢不兩立。1066年3月,在禦史台僅幹了9個月的範純仁丟了官,被貶出京,到地方當了通判。

不過,這時的他,已經以不畏權貴名震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