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市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的幾點思考
黨史工作探索
作者:盛璆
上饒市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創建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根據地軍民的革命鬥爭、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鬥爭、三年遊擊鬥爭、上饒集中營革命鬥爭和各個時期地下黨的革命鬥爭,都是中國革命史的壯麗篇章。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在贛東北大地留下了大量革命遺址。革命遺址是革命鬥爭的產物,凝聚著深刻的內涵,蘊藏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教育價值。
一、革命遺址的總體概括
2008年至2009年,按照中央和省裏的統一部署,上饒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革命遺址普查工作。這次進行的革命遺址普查,主要是指黨在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時期(1919—1949)所產生的重要的革命曆史文化遺址,包括黨的重要機構舊址,重要黨史人物的故居、舊居、活動地,重要事件、重大戰役戰鬥遺址,具有重要影響的革命烈士事跡發生地或墓地,新中國成立以來興建的各類紀念館、展覽館等內容涉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紀念設施,以及能夠反映黨的重要曆史活動、進程、思想、文化的各種遺址等。
從普查結果來看,全市共有革命遺址243處,其中損毀遺址70處。現存掛牌登記的173處革命遺址,按地域分,弋陽縣25處,橫峰縣50處,德興市21處,婺源縣6處,上饒縣8處,廣豐縣8處,鉛山縣15處,玉山縣8處,信州區12處,鄱陽縣10處,餘幹縣5處,萬年縣5處。按類別分,機構類78處,事件類45處,人物類20處,紀念場所類30處。按保護級別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未定級101處。按利用級別分,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2處,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處,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處,未定級149處。
主要特點:一是數量眾多,尤其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遺址居多;二是分布較廣,12個縣(市、區)都有;三是保護和利用級別越高,保存現狀越好,保護和利用級別越低,保存現狀越差,部分未列入保護和利用級別的革命遺址隨時存在倒塌滅失的危險。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直以來,上饒市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對上饒集中營、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方誌敏紀念館等具有重大影響的革命史跡多次進行修繕和維護。特別是近幾年來,以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和“最美上饒市”為契機,加大了對革命遺址保護和開發力度,取得了顯著成績,173處革命遺址全部掛牌立碑,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5個,12個縣(市、區)都開辟了紅色旅遊線路。但由於種種原因,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發展紅色旅遊與革命遺址保護存在著較為突出的矛盾。一是開發紅色旅遊區,就要在旅遊區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賓館、飯店等,甚至開辦工廠,這一切都破壞了革命遺址原有保存環境。特別是在革命遺址周圍辦工廠,在遺址保護單位建設控製地帶內修建體量大的建築物,等等,直接威脅著革命遺址的保護。二是某些地方的旅遊部門目光短淺,隻顧眼前的利益,對革命遺址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超負荷地接待旅遊者,結果加快革命遺址的老化、破壞乃至毀壞,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三是旅遊業對環境的汙染,使革命遺址遭到破壞。車、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廢氣,嚴重汙染了旅遊區的空氣,旅遊建築設施中排出的廢水、廢渣以及船泄出的油汙等嚴重汙染了旅遊區的水源。這些被嚴重汙染的水和空氣對革命遺址有著強烈的腐蝕作用。四是遊客對革命遺址的破壞。眾多的遊客在遊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革命遺址受到浸蝕,特別是在洞窟、地下室等遺址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旅遊者踩踏、攀登、撫摸等行為嚴重影響和損壞革命文物。凡遊客所到之處,都存在著在革命遺址上亂刻亂塗的現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盜取革命遺址文物的部件,嚴重危害著革命遺址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