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楚了兩者的辯證關係後,對於怎樣整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學術界圍繞這一論題展開了一係列討論,這些討論不僅進一步明確了兩者的關係,而且積極地推動了兩種文化類型的取長補短,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消極因素也得到了全麵認識。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兩個重要因子,關係到文化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為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這一總目標,我們有必要發掘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傳統文化現代化過程中賦予其以民族特質和現代理念,以形成具有傳統性和現代性雙維特征的新文化。
2.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整合。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的靈魂所在,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相互區別的最深刻、最本質的因素。中華民族文化主導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新紀元。梁啟超說過:“凡一國隻能立於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性,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後群乃結,國乃成,斯實民族主義之根柢源泉也。”[3]這一獨立之精神就是指民族文化,可見中華文化在積極地內塑中國人的素質以及傳承中華民族的“根”。
然而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在麵對民族生死存亡時很多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民族文化,並且有些人認為中華文化已經是“昨日黃花”,他們提出要用西方文化來重建中華文化或者“全盤西化”。誠然,在人類曆史發展長河中,不同民族所形成的獨特性文化構成了世界五彩繽紛的燦爛文明,並且他們所追求的合理內核以及理想信念也是相通的,他們一起為世界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全球化的趨勢並不是要求民族文化的消亡,在利益多元化的交流語境中,想扼殺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多元性,更加是不現實的。正如劉誌國所說:“差異是互補與合作的前提,因差異而呈現的多樣化能夠促進相互的補充和合作,異質文化的相遇,對雙方都是自我豐富與更新的契機。”[4]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斷得到提升,尤其在全球經濟危機以後,中國人越來越意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並不能一味地隻去追尋傳統文化的個性,我們還應該去尋找人類文化的共同追求。為此,我們應該不斷適應全球化和現代化,適應不同文明在同一舞台上的“共同演藝”。在此基礎上,還應該通過跨文化交流形成主體間的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和相互吸收,以拓寬自己的眼界、傾聽不同的聲音和分享人類的文明成果。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那麼中華文化就有可能被邊緣化的危險。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中華文化有必要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化。
對於近代以來中國許多仁人誌士在麵對民族文化變革時所表現出的不成熟,比如說存在著嚴重的兩極思維傾向、急功近利以及缺乏必要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等,這些都阻礙了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整合。對此,我們應該注意到,中外文化在發展理念、階段以及內容等方麵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在整合過程中應具有自主意識以及發展本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思維,對涉及到關乎民族精神和價值取向等問題時我們更應該立場堅定,我們反對沒有民族性的現代化。曆史告訴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寬廣的胸懷去麵對外來文化,擁有自主的能力去同化異質文化,並且還能積極地摒棄掉外來文化中的消極因素。
3.先進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整合。先進文化體現了文化在性質上的科學理性,而大眾文化則體現了文化的實踐客體與主體的廣泛性和世俗化。兩者對應的範疇雖不同,但是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以及相互製約。先進文化規範、引導以及提升著大眾文化,而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則關係到先進文化的傳播與普及,兩者對傳統文化現代化建設缺一不可。
在新中國建立以前,我們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在封建統治階級壟斷下的封建的、專製的以及落後的文化,其本質上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文化並沒有真正地服務到廣大的老百姓。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人民群眾開始成為國家的主人。相對應我們文化的內容、功能以及服務對象也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我們的文化從反映封建統治階級意誌到反映老百姓的社會主義新生活、從充當封建統治下的工具到努力改善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以及從服務於少數人到服務於大多數人等方麵的改變,表明了我們的新文化已經具有了先進性和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