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納入培訓計劃。把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的培訓納入各級黨委黨員、幹部培訓規劃,與各類幹部培訓實行同規劃、同部署、同考核,定期進行對黨務工作者的培訓,鼓勵黨務工作者向專業化發展。
二要明確培訓目標。黨務工作者通過培訓要熟悉黨務工作基本知識,了解黨的工作任務、主要內容和工作方法,掌握非公經濟組織生產經營和管理知識,努力增強做好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要優化培訓內容。堅持從企業發展和黨的建設以及廣大黨務工作者的思想和工作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學以致用安排培訓內容。培訓中應加大以下五個方麵的內容:第一是政治理論知識,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內容;第二是黨務知識,包括黨的基本知識、黨組織活動內容的設計等;第三是實務操作培訓,包括黨建實務工作的內容、要求,黨務工作台賬的設立以及黨建工作目標責任製考核台賬內容細化的確定等相關操作知識,提高黨務工作者的理論素養和實際工作能力。第四是經營管理知識,包括現代企業管理、經營理念等知識;第五是市場經濟知識,包括市場經濟基本知識、法律法規等。同時突出“分類培訓”。對企業內部產生的技術型黨務工作者,重點培訓黨務知識;對機關幹部退下來的黨務型黨務工作者,重點培訓生產經營管理知識;對缺乏實踐經驗的大學生黨務工作者,重點培訓黨務知識和管理技能。
四要確保培訓時間。確保黨務工作者每年接受一定時間的培訓。比如江蘇南通市規定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書記每年集中培訓不少於16個學時;所有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書記按照每次不少於16個學時的要求,三年內必須輪訓一次;黨建工作指導員每年集中培訓不少於8個學時。
五要豐富培訓方式。通過集中授課、參觀考察、經驗交流、上門指導等多種形式,以及境內與境外培訓、黨校與高校培訓等相結合,著力提升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的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
六要保證培訓經費。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培訓經費從企業管理成本中列支,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後備人才培訓所需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有困難的明確由上級黨委支持。同時積極探索黨群聯合培訓的路子,加強黨、工、團業務工作的一體化培訓,提高黨務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人性化激勵,完善職業保障機製。非公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負責人缺乏相應的保障激勵機製,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充分調動和發揮,是製約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作用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加快建立健全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的激勵保障機製。
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製。各級黨委要加大對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投入力度,拓寬經費籌措渠道,加大財政支持和黨費返還力度,通過黨費節餘、財政補助、企業自籌、社會讚助等方式,為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有效開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要建立精神物質並行的激勵機製。第一要實行各類補貼,保障經濟待遇。積極推行崗位津貼、保障基金、退休補助等製度,規定黨務工作者在企業享受相應管理人員待遇,鼓勵企業為黨務工作者設立專門的黨務崗位工資或補助。調動黨務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第二要進行跟蹤服務,維護合法權益。研究製定有關保障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負責人權利的意見和辦法。明確規定根據合同約定,沒有正當理由和未經組織部門同意,企業對黨務工作者不得解聘或調整到非黨務工作崗位。主動關心、支持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開展黨的工作,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他們做好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地方、部門在評先選優,安排社會職務,推薦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工作中涉及到非公經濟組織業主時,要主動聽取和征求黨務工作者的意見。第三要提高政治地位,擴大社會影響。注意培養和發現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先進典型,大力宣傳表彰他們的先進事跡,並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對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不斷激發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的政治榮譽感和工作責任心。對業績突出、特別優秀的黨務工作者,優先推薦為各級“兩代表一委員”,並為他們進入企業決策層創造有利條件。第四要進行職業規劃,明晰職業發展。對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發展設定清晰的發展路線圖,通過實行職業職稱和級別的相關管理辦法,明確職業等級晉升機製,真正做到優勝劣汰。有的地區已經開始探索,比如江蘇昆山開發區黨群部於2010年授予首批344名非公企業黨工幹部初、中、高級職稱,其中53人晉升高級職稱。他們將獲得三級九檔、最高400元的月崗位津貼。逐步解決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的編製問題,納入財政保障的範圍。探索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與機關事業等單位幹部雙向交流。通過與企業的經常性走訪、聯係,跟蹤考察選派的黨務工作者,對表現突出的黨務工作者或企業內部湧現出的優秀黨工幹部,大膽選拔任用,充實到機關部門、事業單位的相應崗位,進一步拓展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的發展渠道。
(四)目標化管理,完善職業考核機製。通過考核,使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明確崗位目標和崗位職責,明確角色定位,使黨務工作者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工作,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易於操作的職業化管理規範。
一是明確考核目標。首先根據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的特殊性,確定工作的主要職責。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特別是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負責人,是加強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建設、保證黨組織作用發揮的主要責任人,要圍繞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維護各方合法權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加強對群團組織的領導等方麵開展工作,切實履行好自身職責。其次各地要結合實際,製定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目標管理考核細則。年初由上級黨組織與黨務工作者簽訂黨建工作目標責任狀,明確黨務工作者年度崗位職責任務,年底進行考核。
二是建立多元考評體係。建立“上級組織考評、企業業主考評、黨員和職工考評”相結合的多元考核評價體係。讓企業業主、企業黨員和普通職工、上級黨組織參與綜合考評。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黨務工作者的履行職責情況,確保考評的真實性。
三是建立晉升與退出機製。第一要把考評結果作為認定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經濟待遇標準的主要依據。第二要把考評結果作為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評先推優、推薦表彰、晉職晉級、統籌公選的重要根據,充分激發內生工作動力。第三要把考評結果作為黨務工作者資格認證、動態管理的參考依據。建立“能進能退、能上能下、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製,對不適合從事黨務工作的同誌,及時進行崗位調整。○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2—18.
[2]李厚本.職業化內涵探析——兼論職業化研究的幾個視角[J].職業時空,2010(7).
[3]施南昌﹒探索實踐破解難題——上海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工作調研文選(2008)[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責任編輯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