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建設的思考(2 / 3)

二是職業角色難定位。所謂“定位”,意指人們賦予特定主體在一定社會結構的合理位置。黨章規定了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的職責任務。按照黨章規定:非公有製經濟組織中黨的基層組織,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引導和監督企業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領導工會、共青團等群眾組織,團結凝聚職工群眾,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但是沒有像其他領域基層黨組織那樣,明確界定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的地位,比如明確規定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中黨的基層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多年以來,人們對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的“定位”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因為理論認識上的分歧,導致對非公經濟黨組織的黨務工作者該幹什麼、怎麼去幹認識不清,黨務工作者往往也陷於兩難的境地。

三是職業關係難協調。主要表現為:第一是黨務工作者與業主的關係難處理。在非公經濟組織中除了少數業主直接擔任黨組織書記外,大部分業主與黨務工作者在企業製度安排中處於雇傭與被雇傭的關係。部分業主對黨建工作重視不夠,實質性支持不夠。在自身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黨組織較難做到既服務企業,又凝聚職工;黨務工作者較難做到既當好業主的雇員,又當好各方合法權益的維護者。這些難題給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帶來長期的挑戰。第二是黨務工作者與普通黨員、群眾關係難密切。黨務工作者與普通黨員、群眾是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協作關係,開展工作需要普通黨員、群眾的多方支持。但在現實生活中黨務工作者本身也是雇傭身份,對黨員、群眾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的抓手,普通黨員、群眾與黨務工作者關係疏遠。第三是專職和兼職的關係難平衡。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書記及黨務幹部大多在非公經濟組織兼任行政職務,自身的行政工作任務繁重,如果把精力過多地投入到黨務工作,就很難得到業主的理解和支持。因此相當多的同誌認為黨務幹部應該專職化,這樣才能對黨建工作傾注更多的精力。第四是職業素養難適應。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作為黨建工作的新領域,無疑對黨務工作者是個新的考驗。需要多方麵的素質和能力,既要有相當的理論水平,較高的黨性修養,紮實的黨建業務能力,又要有豐富的市場經濟、現代管理的知識和較強的凝聚人心的群眾工作的能力,等等。但在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中,還存在黨務知識薄弱、政治理論素養不高、敬業精神不夠、缺乏實務操作經驗的問題。對當前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黨組織如何發揮作用,一時還難以適應,工作中找不到切入點。黨務工作者入黨時間、從事黨務工作時間不長的現象也比較突出。特別是在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黨員以新進的大學生為主體,普遍年紀很輕,入黨時間也不長。個別高新企業甚至90%以上的黨員在30歲以下。另外還有部分黨務工作者年齡偏大的情況。一些黨務工作者是由退居二線或離退休的同誌來擔任,這部分同誌政治修養意識強,有豐富的黨建工作經驗,但是有時思想觀念跟不上新的形勢,在開展黨建工作時難以突破傳統的工作模式;精力上也有限,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黨務工作中去。第五是職業保障難滿意。目前,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作為一項事業,既缺乏職業認定標準,也沒有職業技術等級,更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黨務工作者的積極性。在調研中,很多黨務工作者提出要加大激勵保障的力度。第六是職業培訓體係難健全。目前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隊伍的培訓體係尚未健全。一是職業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際培育不足。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起步較晚,現有的研究成果尚未形成係統化的理論體係,更多的是個別案例或工作機製創新。二是培訓力量不足。目前缺乏優質師資資源,沒有權威性、係統性培訓教材,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效果很難保證。一部分黨務工作者從來沒有接受過針對黨務工作者所開展的專項性培訓,有的接受學習培訓的頻率較低,時間間隔較長。普遍希望接受政治理論、黨務知識,實務操作,時事形勢,群眾工作方法等的培訓,同時希望培訓方式多樣化。因此,目前的培訓還不能完全適應黨務工作者的需求,對黨務工作者的培訓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推進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多元化選聘,完善職業選用機製。在通過“內部培養、機關下派”等方式產生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的基礎上,加大社會公開選聘力度,從源頭上拓寬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來源渠道,不斷充實和壯大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隊伍。

一是要完善選好配強機製。主要做法有三種:第一是完善“雙向進入、交叉兼職”機製。積極推行企業黨組織與行政管理層領導“雙向進入、交叉兼職”的做法,符合條件的企業董事長、總經理推選擔任黨組織負責人,為黨組織有效參與企業決策和經營管理提供製度上的保證。同時規定,由黨員業主擔任黨組織負責人的,應明確一名黨務工作者負責日常工作。第二是完善跟蹤培養機製。對非公經濟組織中的優秀員工跟蹤培養,將優秀員工培養成優秀黨員,將優秀黨員培養成黨務工作者,努力把思想政治素質好、懂經營會管理、有黨務工作經驗、善於做群眾工作的黨員,選配到黨組織書記的崗位上來。尤其要重視青年黨務工作者的培養。第三是完善選派招聘機製。聯係企業實際,多途徑選配黨務工作者。采取“企業內部選拔一批、上級組織推薦一批、麵向社會招考一批”的辦法選配。比如江蘇昆山運用社會化公招、市場化選招和直接選舉等形式作為黨務工作者的主要渠道和來源。實行企業內部選拔的,要積極實行與完善“公推直選”機製。“公推直選”,即通過公開推薦候選人、黨員大會(職工代表大會)直接差額選舉等程序,產生黨支部委員、書記和工會委員、主席,選出黨員職工信任的“主心骨”,增強企業黨工幹部的榮譽感。

二是要建立人才儲備機製。要重視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後備人才的建設,將推行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資格認證與建立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人才儲備製度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從企業經營管理者、優秀黨員職工、機關或鄉鎮(街道)退休黨員幹部、機關後備幹部中物色合適人選,重點選擇40-50歲左右的有豐富黨務工作經驗的同誌,參與資格認證,經統一培訓、考試合格的,頒發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任職資格證書。經資格認證後,按照非公經濟組織與黨務工作後備人才之比不低於1:1的比例,建立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人才庫,為高標準、多渠道選派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負責人創造條件。對獲得任職資格的人員優先推薦作為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人選或直接擔任黨建工作指導員、聯絡員。

(二)專業化培養,完善職業培訓機製。非公經濟組織能否得到健康發展,黨組織作用能否得到發揮,關鍵在於非公經濟組織黨員隊伍和黨務工作者素質。各級黨委要把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素質的提高,作為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抓實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