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建設的思考
黨的建設
作者:張加華
[摘 要] 目前,非公有製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建設中存在職業人才難選配、職業角色難定位、職業關係難協調、職業素養難適應、職業保障難滿意、職業培訓體係難健全等問題,因而需要從完善職業選用機製、職業培訓機製、職業保障機製、職業考核機製等方麵,推進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建設。
[關鍵詞] 非公有製經濟組織 黨務工作者 職業化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於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執政骨幹隊伍。”[1]加強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既熟悉黨務工作,又具有生產經營管理能力,思想解放,思路開闊,能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複合型黨務工作者人才隊伍,是搞好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證。
一、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建設的必要性
非公經濟組織黨建是一個新領域,麵臨著傳統領域黨建工作不曾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黨務工作者幹什麼、怎麼幹,需要采取不同於傳統黨建工作的新舉措、新思路。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的特殊性決定需要建設一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
一是產權上的獨立性和運行機製上的自主性,決定需要建設一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非公經濟組織中,由於財產完全歸業主個人所有,生產經營具有自主決策、自主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特點。與上級黨組織沒有行政資產隸屬關係,使得黨組織對其內部人、財、物缺乏實際參與影響力,黨組織開展工作容易受到業主的態度、體製、經費等諸多因素的限製和困擾。有的業主對黨的方針、政策不甚了解,不理解、不支持黨建工作將是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需要長期麵對的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強非公經濟黨建工作外部的支持體係建設,通過建設一支職業化黨建工作隊伍來支持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不斷優化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外部環境,激發非公經濟組織對黨建工作的內在需求,形成以外促內的工作態勢。[2]P181通過職業化的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促進非公經濟組織發展中的作用,從而得到業主對黨建工作的認可。
二是黨組織及其負責人處於“邊緣地位”,決定需要建設一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實踐中,相當一部分黨組織在新經濟組織中的地位未能得到應有的體現,逐漸處於“邊緣地位”。首先,黨組織從原來的“核心地位”向“邊緣地位”發生了轉變。一方麵,非公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與上級黨組織是鬆散的掛靠關係,使它相對於上級黨組織的工作體係而言被邊緣化了;另一方麵非公經濟組織既然是經濟組織,其最大目標是創造經濟價值、追求經濟利潤、獲取盈利。黨組織相對於非公經濟組織的經營體係而言也被邊緣化了。其次,非公經濟組織內黨組織的負責人由原來的“黨的領導者”向“黨務工作者”的轉變,其地位相對於非公經濟組織管理層來說被弱化了。在非公經濟組織開展黨建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因此有必要建設一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鞏固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建工作,激發黨性意識,進一步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
三是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存在“小、流、變、散”的特點,決定要建設一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小”就是黨組織規模小。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大部分規模小,黨員數量少或無黨員。據我們調查,黨員人數在10人以下的占到調查總數的34.7%,這也就意味著大部分非公經濟組織不具備獨立建立黨組織的條件,黨的力量相對比較薄弱。
“流”就是黨員流動性大,即稱謂為“流動黨員”。流動黨員是指由於就業或居住地變化等原因,在較長時間內無法正常參加正式組織關係所在的黨組織活動的黨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各類人員在產業之間轉移和地區之間流動日益頻繁,流動黨員越來越多。
“變”就是黨組織和黨員變化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經濟組織變遷頻繁,人員流動較快,具有較大的鬆散型和流變性。造成黨員比較分散,難以被召集和組織,黨員與黨組織聯係不密切,活動開展較難,黨建工作開展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尤其是給一些黨員比較少的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本身帶來不穩定性。
“散”不僅指地域分布散,特別是注冊地與經營地相分離的情況比較突出,而且指存在一定數量的“口袋”黨員,黨組織管理鬆散。
因此必須通過建設一支職業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來實現黨建工作全覆蓋,依托這支隊伍對非公經濟黨組織提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指導服務,確保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在流動中保持相對穩定性和工作的連續性。
二、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建設的內涵
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從狹義來講,主要是指常年工作在非公經濟組織一線的黨務幹部,對一些黨員人數較少的、規模較小的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來說,主要指黨支部書記、副書記或支部委員。從廣義來講,除了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及委員,還包括黨建工作指導員。江蘇個別地區還推行非公經濟組織黨建督導員(如南通地區)、黨的紀律監督工作指導員(如蘇州)、黨建工作巡視員(如張家港)製度,等等。本課題研究對象主要包括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及委員、黨建工作指導員。
什麼是職業化?據《現代漢語詞典》指出:職業是指個人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而職業化,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一種觀點認為,“職業化”就是某種活動發展成為職業活動的過程;一種觀點認為,職業化是某種已經存在的職業,因專業性的增強獲得更高專業地位的過程,而這種專業地位往往形成職業壁壘;還有一種觀點,把“職業化”作為“行政式”管理或“家族式”管理的對立麵或改善方向提出。[2]P121-122結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是指經過長期的培養、管理將黨務工作者塑造成具有相當的職業素養、符合相關職業行為規範,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並能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
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建設是指對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的選聘、培訓、管理、使用等工作狀態標準化、規範化、製度化,進一步明確黨務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提高黨務工作者的素養、規範黨務工作者的行為、提升黨務工作者的能力,建立一支素質專業化、職責明晰化、工作規範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達到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有人想幹、有人會幹、有人肯幹的目標。
三、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各地在探索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職業化過程中大膽創新,在選拔任用、資格認證、培訓、激勵保障等方麵積累了不少經驗,取得了重要成就。比如,江蘇形成的黨工幹部權益保障金製度、基層黨工幹部選派製度、“上代下”的工作機製,以及向社會公開招聘專職黨工幹部的做法,都被寫進了修改後的《中國工會章程》和《企業工會工作條例》。但是在調查中我們認為目前非公經濟組織黨務工作者隊伍職業化建設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一是職業人才難選配。一方麵,非公經濟組織內部難以產生合適的黨組織書記人選。非公經濟組織中的黨組織書記,多數都是在現有黨員中選舉產生的。由於非公經濟組織的黨員發展工作相對滯後,個別黨員還不願意接轉組織關係,甚至不願意暴露個人的黨員身份,導致了部分非公經濟組織中黨員人數偏少的結果。大部分企業黨員少,選擇政治強、黨務熟、懂經營、會管理的人選難度就比較大。而且大多數黨務工作者沒有做過黨務工作,本來就缺乏黨務工作經驗,加之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又是個新領域,工作難度又大,所以他們在短時期內很難適應工作。另一方麵,上級黨組織下派黨建工作者的方式受到需要業主認同的製約,非公經濟組織黨務人才資源匱乏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