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政治體製改革思想淺析
鄧小平理論研究
作者:林舒婷
[摘 要] 鄧小平政治體製改革思想內容豐富,體係完整,涉及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建設、政權建設、政治體製、政治穩定、政治改革等方麵的重要內容。學習、研究鄧小平政治體製改革思想,有助於我們確定政治體製改革的決心,更深層次地領悟政治體製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確立自覺的政治體製改革意識。
[關鍵詞] 鄧小平 政治體製改革 思想
目前學術界對鄧小平政治體製改革思想的研究甚少,雖有個別學者曾從側麵涉及此事,但也語焉不詳。有鑒於此,筆者就鄧小平政治體製思想做詳細論述,以期為當今的政治體製改革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一定參考。
一、鄧小平對於我國政治體製缺陷的認識
原有政治體製的缺陷與弊端是什麼,其危害有多嚴重,這是有關政治體製改革問題的基礎和出發點。鄧小平早在1977年9月就直截了當地指出,“我們的一些製度有缺陷”[1]P70。時隔一年多,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他從更為深層的視角,點出了我國政治體製的弊端。
1.黨政不分。1980年8月,鄧小平明確指出,“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製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1]P327,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問題”[1]P321。黨政分開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根本理念,“黨政不分”現象,是黨的係統與行政係統的權力配置和權力運行機製問題,本質上是黨和政府領導機關的政治地位如何界定或正確劃分的問題,這是一個必須麵對和正確處理的重大政治問題。
2.民主集中製不健全。“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民主集中製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1]P144現行憲法頒布以來的實踐證明,正是把民主集中製作為國家政權機關的組織原則,才使人民代表大會便於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便於聯係群眾,接受群眾監督;便於實行“議行合一”;便於正確地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在新的形勢下,需要進一步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進一步切實保證人民的民主權利,促進政治生活、經濟管理和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所有這些目標,都必須依靠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製才能實現。
3.官僚主義較為嚴重。鄧小平認為,官僚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其主要表現和危害在於: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等等。長期以來,我們總認為社會主義製度和計劃管理製度必須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製。鄧小平認為,中央高度集權的體製正是目前我們所特有的官僚主義的一個“總病根”[1]P328。除此以外,官僚主義的病根還在於,我們的各級企業事業機構,長期缺少嚴格的行政法規和個人負責製,最終導致無章可循,成天忙於請示報告,批轉文件。官僚主義的第三個病根是,幹部人事製度不健全,“隻要工作就是鐵飯碗。這些情況,必然造成機構臃腫,而機構臃腫又必然促成官僚主義的發展”。
4.權力過分集中。長期以來,我們政治體製中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體現在很多方麵。鄧小平認為,全國各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樣的問題,“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1]P329。這種做法,至少帶來兩個不良後果:一是“黨成為全國的執政黨後,權力過分集中,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二是“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或少數人手裏,必然造成官僚主義,損害各級黨和政府的民主生活等等”[1]P329。鄧小平在剖析造成權力過分集中的根源時指出:第一,它“同我國曆史上封建專製主義的影響有關”[1]P329;第二,它也“同共產國際時期實行的各國黨的工作中領導者個人高度集權的傳統有關[1]P329”;第三,同我們黨的經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