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10日,《理論動態》第60期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一篇由多個學者(胡福明、孫長江、楊西光等)數易其稿而完成的作品。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轉載了這篇文章。5月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全文轉載。隨後,又有多家地方報刊轉載發表這篇文章。文章認為,評價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這篇文章其政治意義遠大於其理論闡述,其矛頭直指“兩個凡是”。文章一經發表,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引起了軒然大波。有的大加讚許,有的嚴厲批評,甚至認為“犯了方向性的錯誤”,是“砍旗”,要嚴肅查辦。在關鍵時刻,鄧小平站出來說話,說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爭論不可避免,其根源是“兩個凡是”。他深刻地指出了這場討論,“實質就在於是不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6]P191。鄧小平認為這場大討論“很有必要,意義很大”。他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6]P143。這場討論在鄧小平的支持下,形成了全黨全國大討論的局麵,由此推動了黨的指導思想和各條戰線上的撥亂反正,重新恢複、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全黨和全國人民獲得了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這是一場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思想解放運動。經過這場思想解放運動,而重新確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不是對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簡單重複,而是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新時代新課題的一種理論思維和有力回答,因而是一種更高層麵的確立,是對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豐富和發展。
三、把黨的思想路線闡釋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作出理論和實踐解答的過程中,鄧小平對黨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新的闡述和發展,豐富了其內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意義重大,它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中國人眼裏,三中全會標誌著使中國轉型的‘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開始。”[3]P246其實這個會議隻有幾天時間,是在前麵中央工作會議的基礎上召開的。在中央工作會議的閉幕會上,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進入新時代的宣言書,成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6]P141-143。鄧小平的論述,強調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指出了其對確立黨的思想路線的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高度評價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認為正是這場討論讓人們解放了思想,“已經比較明確地解決了我們的思想路線問題,重新恢複和發展了毛澤東同誌倡導的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6]P190。
經過這場論戰,鄧小平對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解和詮釋更加全麵和深入。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黨內第一個提出“思想路線”和“實事求是”的人。把“解放思想”放在“實事求是”的前麵,來表達黨的思想路線,這是鄧小平的貢獻。針對思想僵化的教條主義和個人迷信等錯誤傾向,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並對它進行了解釋。“什麼叫解放思想?我們講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6]P279,“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6]P364。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為了實事求是,離開實事求是,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以實事求是為前提條件的,實事求是也需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二者是互相依存、辯證統一的。而這種統一,是在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程中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