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及其發展(3 / 3)

(二)從總體小康到全麵小康,小康社會內涵的豐富與充實

到2000年,我國人民生活達到了總體上小康水平,但隻是一種低水平、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是從人均水平看,我國經濟總量已達到一定規模,但人均水平還比較低,屬於下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不全麵,是從消費層次上看,目前的小康還主要是生存性消費的滿足,而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發展不平衡,是從地區、城鄉的發展水平看。目前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全麵小康相比總體小康來說,是一種更高水平、更全麵、發展較均衡的小康。所謂更高水平,就是用大體二十年的時間,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超過3000美元,相當於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係。所謂更全麵,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小康。所謂發展較均衡,就是使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

十六大提出的六個“更加”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內蘊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全麵發展的目標,它豐富了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是對小康社會思想內涵的進一步豐富與充實。

三、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胡錦濤對小康社會思想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

十七大在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基礎上,根據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發生的新變化,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增強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要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麵改善人民生活;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麵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從十七大到十八大,黨不斷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要求,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麵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

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這些新要求新論斷是在新形勢、新條件下對黨的十六大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完善和深化,是一個有機整體,共同構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係。

從“全麵建設”到“全麵建成”,體現了過程與結果的統一,體現了黨和國家向人民全麵兌現諾言的莊嚴承諾,體現出我們黨在正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執政黨建設規律方麵所展示出的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

從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構想,到江澤民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再到胡錦濤十七大、十八大不斷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它貫穿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曆史進程,它是中國分階段實現現代化戰略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黨的事業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體現,是黨的理論與實踐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的典範。○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人民日報·市場報[N].2002-11-27(12).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潘 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