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所述,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有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保障,有教育文化娛樂方麵的需要,還有安居樂業的安定穩定社會環境的需求,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指標,內蘊著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目標,但鄧小平未進一步加以闡述。
1991年在黨中央、國務院製定的《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對“小康”內涵表述為:“我們所說的小康生活,是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方麵對“小康”內涵做了進一步明確表述。
1991年國家統計局與計劃、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了課題組,按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內涵,從經濟水平、物質生活、人口素質、精神生活、生活環境五大方麵確定了小康水平的16個基本監測指標和小康臨界值。
小康社會基本標準:(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照1980年的價格和彙率計算,2500元相當於900美元);(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4)城鎮住房人均使用麵積12平方米;(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麵積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麵積8平方米;(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爾係數50%;(10)成人識字率85%;(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12)嬰兒死亡率3.1%;(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14)電視普及率100%;(15)森林覆蓋率15%;(16)農村村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3]
這些指標體係將鄧小平“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的小康狀態具體化,為人們描繪了一個輪廓明晰的美好藍圖,激勵人們為此而努力奮鬥。
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江澤民對小康社會思想的發展
到2000年,根據上述小康水平的基本監測指標和小康臨界值測定,中國已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隻“是一種低水平,不全麵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5]p542。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5]p543。
(一)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階段性目標的繼承與發展
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第一步,以1980年為基點,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將小康社會目標作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起點。
1992年,黨的十四大又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新發展,提出提前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到本世紀末,使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邁上一個新台階,人民的生活由溫飽進入小康。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鄧小平就建議中央“組織一個班子,研究下個世紀前五十年的發展戰略和規劃”[2]p312。
十五大把第三步戰略部署具體化,“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總目標是,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再經過10年,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製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4]p4。這就將“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的第三步豐富為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小康社會是新“三步走”發展戰略的起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新“三步走”戰略關鍵的第二步,是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新“三步走”戰略是原“三步走”戰略的發展,在階段性發展目標上,十六大明確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與鄧小平小康社會戰略思想相銜接,是“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再發展,是鄧小平分階段實現現代化重要思想麵對新的實際的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