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及其發展(1 / 3)

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及其發展

鄧小平理論研究

作者:張維功

[摘 要] 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發展階段性目標的繼承與發展、小康社會內涵上的豐富與充實。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思想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它們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事業的偉大實踐,是鄧小平分階段實現現代化戰略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黨的事業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體現,是黨的理論與實踐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的典範。

[關鍵詞] 小康社會 建設 建成 中國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回顧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構想及其發展曆程,對於我們今天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的提出及其內涵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提出“小康”的概念。他說:“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也還是落後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小康的狀態。”[1]p237此後,鄧小平在不同場合20多次談到“小康社會”的思想。梳理鄧小平關於小康社會思想的一係列論述,其思想內涵包括以下內容。

(一)小康社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鄧小平談到“小康水平”“小康狀態”“小康社會”“小康國家”這些概念時,實際指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我們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前不久一位外賓同我會談,他問,你們那個四個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麼?我跟他講,到本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每人平均達到一千美元,算個小康水平。”[1]p259“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2]p54“我們明確了兩個階段性目標,就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然後在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p210

鄧小平談到中國式現代化時強調要立足中國國情,基於我國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兩個重要特點[1]p163-164,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需要分階段進行。他多次論述中國式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2]p173,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實現的根本前提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其內涵就要符合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符合社會主義的原則。

中國式現代化的小康社會的實現期限是上世紀末(2000年),其主要經濟發展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到一千美元。其階段性具體表現為它是“一個新的起點”[2]p89,為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是承上啟下的一個關鍵階段。小康社會目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的第二步,“三步走的關鍵是第二步,第二步為第三步打基礎”[2]p321。

(二)小康社會是一種“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的狀態

鄧小平在論述“小康社會”時,強調最多的是經濟指標,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八百到一千美元,“從總量上來說,年國民生產總值就達到一萬億美元,就居於世界前列了。這一萬億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們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國力上,就是較強的國家”[2]p88。他說:“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2]p161從國家來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一萬億美元,“國家總的力量大了,那時辦事情就不像現在這樣困難了。比如,拿出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辦教育,就是五百億美元,現在才七八十億美元”[2]p162。從老百姓的生活來看,他以1983年的蘇州市為例,當時蘇州市工農業總產值人均接近八百美元,就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吃穿用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什麼電視機,新的幾大件,很多都解決了;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達到二十平方米,小城鎮和農村蓋兩三層樓房的已經不少;就業問題解決了,城鎮基本上沒有待業勞動者了;人不再外流了,農村的人總想往大城市跑的情況已經改變,人們樂於當地生活;中小學教育普及了,自己拿錢辦教育;人們的精神麵貌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2]p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