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1 / 2)

淺析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

毛澤東思想研究

作者:王芳

[摘 要]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集中體現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他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毛澤東認為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唯物史觀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世界觀基礎,批判的繼承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方法論基礎。

[關鍵詞] 毛澤東 新民主主義 文化觀

文化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毛澤東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就對文化發展做出過思考。他在1940年撰寫的《新民主主義論》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提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而奮鬥,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鬥,一切這些的目的,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的目的。”[1]P663毛澤東提出了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方針。他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為我們全麵認識與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遺產,對當前中國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毛澤東提出:“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的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1]P707很多人根據這句話把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割裂開來,例如,認為民族性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形式。事實上,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形式與內容是相互轉化的,內容與形式之間由於所處地位的變化而發生相互轉化,實際上講的是形式與內容區分的相對性。民族性是形式,又不僅體現在形式中,也體現在內容中。而且隻有既體現在形式中,同時又體現在內容中的民族性,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僅把民族性作為形式是遠遠不夠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文化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一方麵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麵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改造和提升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又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習慣運用馬克思主義。例如,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的概念,實事求是借用了中國的古語。“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指治學嚴謹,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給予了新的解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2]P801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絕不僅是一種民族形式。

二、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首先,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1]P707,也就是體現民族特點的文化,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文化。其次,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科學的文化。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創造了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但還存在很多不適應新民主主義時期的舊思想、舊道德,例如,封建迷信思想,封建社會的特權、宗族、等級觀念等。必須拋棄這些腐朽的舊思想,建立適應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想新文化。也就是說,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反對封建思想與迷信思想,堅持客觀真理,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的文化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反映了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因此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科學性。再次,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毛澤東提出文化工作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政治服務。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一定要在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鬥爭的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學習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地移過來,移到工農兵這方麵來,移到無產階級這方麵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為工農兵的文藝,真正無產階級的文藝”,“我們的文藝都是為人民大眾的,休閑時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那麼,什麼是人民大眾呢?最廣大的人民,占全國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2]P857。

三、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世界觀基礎是唯物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