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2 / 2)

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運用唯物史觀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原理論述了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係。唯物史觀認為,一定的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曆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而產生的,上層建築根源於經濟基礎,但作為一種超經濟的力量,它又超越於經濟基礎。也就是說上層建築既具有對於經濟基礎的依賴性,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這便形成了二者之間的辯證的矛盾關係。毛澤東運用了唯物史觀的這些原理論述了他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首先,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於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係及政治和經濟的關係的基本觀點”[1]P663。其次,新民主主義的文化要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和經濟服務,“革命文化,對於人民大眾是有力的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武器,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1]P708。就像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的那樣,以往的哲學家隻是在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在變化和發展。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占統治地位。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要想推翻舊社會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必須要有革命的新文化的指導。在革命戰爭時期,文化的方針和發展方向,對革命鬥爭實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順利發展的思想武器。“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鬥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其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裏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2]P804

四、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方法論基礎是批判地繼承

毛澤東認為,無論是對外來文化還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都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2]P706,反對全盤西化的做法,也反對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例如,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種西方文化,根植於西方社會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我們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就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和中國人民的文化習慣文化心理相結合,使得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五四運動以來一直困擾著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人提出全盤否定、全部拋棄的觀點。毛澤東認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曆史,決不能割斷曆史。”[2]P707也就是要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的文化,不能割斷曆史,要給曆史一定的科學地位,要尊重曆史,但同時不能頌古非今,要剔除封建的毒素,引導人民向前看。毛澤東用批判繼承的辯證法正確處理了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馬克思主義這三大文化的關係。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對今天的新的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仍具有指導意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是構建新時期我國文化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