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樹立典型。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毛澤東總是能夠審時度勢,及時總結,不斷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增添新的內容。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甘做革命螺絲釘”的雷鋒,“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王進喜,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等,所有這些典型都起到了引領時代潮流的作用,推動了不同曆史時期思想道德建設的發展。
毛澤東除了注重宣傳正麵典型外,有時還宣傳反麵典型,從反麵教育幹部和群眾。毛澤東指出:“凡典型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事例,應在報紙上廣為揭發。其違法情形嚴重者必須給以法律的製裁,如是黨員必須執行黨紀。各級黨委應有決心將為群眾所痛恨的違法亂紀分子加以懲處和清除出黨政組織,最嚴重者應處極刑,以平民憤,並借以教育幹部和人民群眾。”[2]P73-74
2.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製定“原則”。在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中,集體主義原則是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經常提醒全黨同誌要注意克服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思想,要求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於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3]P522。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確定為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其根本點不在於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一致時能夠服從集體利益,而在於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不一致時也能不惜犧牲個人利益而服從社會集體利益,這既與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價值觀是一致的,也與毛澤東早年“齏其躬而有益於國與群,仁人君子所欲為也”的中國傳統思想是一致的。
3.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確立“核心”。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經受了戰爭與革命的考驗,成為毛澤東最堅定的信念。毛澤東堅持真理、順應真理,把黨的宗旨概括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並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核心內容。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的會議上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4]P年4月24日,他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所有參加這個軍隊的人,都具有自覺的紀律;他們不是為著少數人的或狹隘集團的私利,而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著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鬥的。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4]P1039
4.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出基本規範和準則。1949年9月29日,毛澤東為《新華月報》創刊號題詞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產為全體國民的公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文規定了“五愛”公德。毛澤東首先提出的“五愛”,構成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基本內容。直到今天,“五愛”仍然是我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
此外,在革命和建設實踐過程中,毛澤東還總結出來了諸如以黨風建設作為重心促進社會風氣根本好轉、依靠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把道德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方法,為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全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萬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