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探源(2 / 3)

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是一位在舊中國靠自身奮鬥擺脫貧困的農民,克勤克儉,精明剛強,而且對毛澤東要求很嚴厲,這使得毛澤東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快樸實,做事仔細認真,不怕艱難的性格。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務,撫養兒輩。她待人接物,純樸善良,極富同情心。災荒年月,常背著丈夫送米給討荒的人。平時還虔誠地燒香拜佛,把“積德行善”“因果報應”一類的信念灌輸給孩子。毛澤東當時未必懂得多少佛教的道理,但母親的言傳身教,使毛澤東從小同情貧弱,樂於助人。1919年秋文七妹病逝,毛澤東和淚寫下一篇情義深長的《祭母文》。他這樣追念母親:“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潔淨之風,傳遍戚裏。”當時,毛澤東還給同學鄒蘊真寫信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可見,毛澤東非常地推崇他的母親,母親對他的影響,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毛澤東在第一師範學校的倫理學老師楊昌濟是對毛澤東一生影響最大的老師。楊昌濟自幼飽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又有在日本、英國的9年留學經曆,學貫中西,並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畢生追求。他在一師講修身課時,要求學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後一言一動皆期合此理想)”,鼓勵他們要“奮鬥”,“有朝氣”,“有獨立心”,能“立定腳跟”,而辦事又要“精細”,“小不謹,大事敗矣”。楊昌濟總是努力鼓勵學生立誌做有益於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他的博學和高尚人格使毛澤東從內心裏深深地佩服。毛澤東在1915年7月給友人的信中說:“弟觀楊先生之涵宏盛大,以為不可及。”[1]P20楊昌濟對青年毛澤東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無形中就為他日後形成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提供了早期的榜樣力量。

三、馬列主義為毛澤東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和理論依據

五四運動前後,以馬列主義為代表的新思潮的影響,使毛澤東從以往的著重致力於從精神方麵來探討宇宙的“大本大原”,開始轉向現實問題的研究。他意識到:“世界上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社會製度之大端為經濟製度”。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所賴以維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剝削多數平民的公共利益者”,無非就是“知識”“金錢”和“武力”這樣一些東西。顯然,毛澤東的思想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已開始走向曆史唯物主義並以此觀察社會曆史。他表示,今後要“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研究實事和真理”[1]P55。

以往,毛澤東的主要注意力一直在教育圈子裏,總是極力推崇聖賢在曆史上的創造作用,殷切期待“大哲學家”“大倫理學家”出世,擔當起改造人們思想和世界的重任。從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曆史實際中,他開始看到過去他沒有發現的人民大眾顯示出來的巨大力量,開始覺得許多人雖然“辦了些教育,卻無甚效力”,從而明確提出實行社會改造的“根本的一個方法,就是民眾的大聯合”,“因為一國的民眾,總比一國的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要多”,而且“曆史上的運動不論是哪一種,無不是出於一些人的聯合。較大的運動,必有較大的聯合”。為此,他號召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聯合起來,為減輕地租捐稅、解決吃飯問題而進行抗爭;號召學生、教員、婦女各界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要求聯合起來,最終實現民眾的大聯合[1]P56。

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是隻看重單純個人的力量,而總是把自己置身於民眾之內,依靠民眾的大聯合,來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這是他思想上的一個重大轉變,從“英雄史觀”向“群眾史觀”的轉變,為毛澤東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和理論依據。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中的“集體主義”思想、“群眾路線”思想都是馬列主義“群眾史觀”的集中反映。

四、革命和建設實踐為毛澤東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成長土壤

一顆參天大樹的長成既需要優良的種子做前提,也需要肥沃的土壤提供營養。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有了傳統文化和馬列主義相結合培育而成的優良種子,還需要中國革命和建設偉大實踐的肥沃土壤,由此逐步形成了係統成熟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