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探源
毛澤東思想研究
作者:王濤清 張玲
[摘 要] 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是毛澤東思想體係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南。從傳統文化、父母師長影響、馬列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幾個角度探究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形成源泉和形成過程,對我們更好地學習他的崇高道德品格和卓越道德思想,進一步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毛澤東 社會主義 道德建設 探源
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而且也是一位極具共產主義高尚道德情操的道德楷模,他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南。當我們在感歎毛澤東的高尚道德品格和卓越道德思想的時候,有必要對毛澤東是如何形成這樣的道德品格和道德思想作一番深入的探討,以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使我們更好地借鑒學習他曾走過的道路,繼續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一、傳統文化為毛澤東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
1.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使毛澤東很早就具有了儒家特征的濟世情懷和遠大誌向。毛澤東幼時讀過六年私塾,既學習《增廣賢文》《幼學瓊林》這些入門讀物,也學習《論語》《孟子》《詩經》等“四書五經”。雖然毛澤東不大喜歡這些枯燥難懂的經書,但他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仍然學得很好。自幼爛熟於胸的知識,是很難抹去的,成年後常會自然地使用。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養了他良好的古文閱讀能力,也奠定了他紮實的孔孟思想基礎。
毛澤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主要是在他就讀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期間。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時代思想家的著作,從二十四史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從《昭明文選》到《韓昌黎全集》,他都認真地研讀。他在給好友蕭子升的信中開列了77種古代經、史、子、集的著作,說“苟有誌於學問,此實為必讀而不可缺”[1]P21。
這期間的學習也使毛澤東更加懂得了讀書的目的,從而樹立了胸懷天下,以蒼生為念的遠大誌向。青年人求學,大多喜歡談立誌,諸如將來要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澤東認為,離開真理來談立誌,隻是對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簡單模仿。真正的立誌,首先是尋找真理,然後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誌;終身未得,即終身無誌”。1915年9月,在給好友蕭子升的信中,他提出“為人之學”“為國人之學”和“為世界人之學”。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說:“齏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於國與群,仁人君子所欲為也。”[1]P19雖然這個時候的毛澤東還沒有找到“有益於國與群”的具體道路,他的這種誌向還有些模糊,還處於感性認識的層麵,還缺乏實踐的錘煉和檢驗,但這期間的學習為毛澤東日後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奠定了厚實的傳統文化的基礎。
2.對傳統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原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豐富道德遺產經過毛澤東的繼承、改造和升華,已成為他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具體地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惠民”“仁愛”精神,但卻去除了其中“愛有差等”的主張;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集體主義原則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群體本位的思想,但卻否定了其中的尊卑等級觀念;“五愛”道德也廣泛地吸納了“精忠報國”“愛民”“勤儉自強”等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理論聯係實際”則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學說一脈相承,更加突出了道德實踐的重要性;“密切聯係群眾”則是汲取了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的精華,並擺脫了以君主為中心的傳統重民觀念的桎梏;“開展自我批評”的民主生活原則則來源於傳統文化中“省察克治”的道德修養方法。
二、父母師長為毛澤東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早期的榜樣力量
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既是毛澤東思想體係中倫理道德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毛澤東個人倫理道德品質的集中體現。對於毛澤東個人倫理道德品質的養成,他青少年時期的父母師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