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延邊地區土地改革述論(3 / 3)

(三)延邊土地改革運動中的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也是黨的正確工作方法。在總結“半生不熟”形成的原因時,延邊黨組織就認識到“群眾發動得不夠,缺乏群眾路線是過去相當普遍存在的缺點,也是產生‘半生不熟’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在我們這裏違反群眾路線的主要表現就是包辦代替。這種包辦代替又表現有幾種形式,如工作隊包辦;少數積極分子和農會包辦;甲村包辦乙村;形式上經過群眾而實際上是包辦”[1]P114。為指導延邊各級黨組織正確執行群眾路線,吉林省委和延邊黨組織提出了正確執行群眾路線的五項標準,即:群眾的自覺;群眾自己作主;群眾自己動手,自己鬥爭;群眾自己組織自己;群眾認識自己的力量[1]P115,中心目的是把群眾真正調動起來,體現了緊緊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為了避免在強調群眾路線的時候產生忽視黨的領導的傾向,吉林省委和延邊黨組織又指出:“我們所說的黨的群眾路線,就是黨如何領導群眾的工作路線,就是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群眾路線,我們黨不僅從根本上反對自發論,而且也反對黨在領導作用上的尾巴主義與自流主義,如果誤解群眾路線可以放棄或減輕黨的領導那是完全錯誤的。”[1]P118這些思想認識完全符合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群眾路線,符合土改運動的宗旨和精神,隻有“真正發動了群眾,由群眾自己動手推翻地主階級,分配土地”[5]P138的方向才是好的。從延邊的土地改革來看,它關於群眾路線的認識是豐富了黨的群眾路線的。

延邊地區土地改革的徹底完成,使延邊廣大人民群眾以強烈的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為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根據地人民參軍參戰,支援全國解放戰爭

翻身做了主人的延邊各族人民積極響應黨中央“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進攻”的總號召,全民齊動員,保衛和建設東北根據地。根據地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1946年夏,東北民主聯軍在延邊擴軍,僅僅20天裏,參軍者達3659人,和龍縣就有1536人,其中朝鮮族占90%以上”[3]P60。在解放戰爭期間,“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五縣參軍人數達5.2萬多人,平均每百人中,就有6人參軍,當時朝鮮族人口占全區人口的70-80%,而朝鮮族戰士則占了參軍總人數的95%以上”[3]P62。這些事例充分說明了在土改運動中翻身做了主人的朝鮮族群眾所具有的革命精神。參軍的群眾不僅有翻身農民,而且還有在校學生,出現了許多母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爭先報名參軍,夫妻雙雙入伍的動人事跡。參軍的延邊各族青年,在戰場上十分英勇頑強,體現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們中有的立功受獎,成為英雄模範人物,也有的為全國的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據統計,在解放東北和解放全國的戰場上犧牲的延邊兒女,就有3350人,其中朝鮮族有3041人,占90%還多。[3]P64

(二)根據地人民在土改後掀起了大生產熱潮

延邊地區的各族人民除了參軍參戰外,還努力發展生產,保障軍需供應,特別是在國民黨強大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造成嚴重困難的時期,延邊地區的各族人民,堅決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開展了以解決吃、穿、軍需供應為中心的大生產運動。當時黨政機關、團體、部隊、學校都進行了自給性的大生產運動。在大生產運動中,貫徹了以糧食生產為主的方針,大力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發展糧食生產。大生產運動取得可喜成績。據資料記載,在延邊的紡織業大生產運動中,僅僅兩個月的時間裏,延邊各族群眾就紡線15000多斤,織布800多匹,既滿足了軍備供應,又解決了各族人民的缺衣問題,體現了翻身農民熱愛家園、熱愛子弟兵的革命精神,而這也正是土地改革運動所帶來的新變化。○

參考文獻:

[1]吉林省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吉林省委員會重要文件彙編(第一冊)[M].1985.

[2]中國共產黨吉林曆史(1921—1949)[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政協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史資料委員會.解放初期的延邊(延邊文史資料第九輯)[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

[4]烏廷玉等.東北土地關係史研究[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