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敗後,安源工人堅決貫徹執行中共湖南省委“我們表麵雖極端灰色,內部則招兵買馬,積草囤糧,(安可造炸彈及機關槍),以圖到時一用”[1]P626的正確鬥爭策略。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科學論斷。會後,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改組了中共湖南省委,參加了湖南省委會議。1927年9月初,毛澤東來到安源的張家灣,親自主持召開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軍事會議。他代表中央和湖南省委宣布了舉行秋收起義的決定,成立了起義的前敵委員會和行動委員會,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全麵負責指揮軍事工作,同時向安源、修水、銅鼓三地發出了舉行秋收起義的命令,具體部署和研究了秋收起義的計劃、路線、口號等事項。
以安源工人為主體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在秋收起義中英勇善戰,衝鋒陷陣,體現了中國工人階級“特別能戰鬥”的革命精神。正如中共中央1927年12月15日致湖南省委的信中所評述的“秋暴頗具聲色,還是安源工人的作用”[1]P657。
秋收起義戰鬥中,工農革命軍第二團的主要成分是安源工人,共有1300餘人。其中安源工人糾察隊占600人,這支隊伍於1922年5月創建,1925年9月因俱樂部被封閉而解散,1926年9月北伐軍到安源後重建。在大革命高潮中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安源工人糾察隊經受了多次戰鬥的鍛煉。他們當中的多數是共產黨員、青年團員,武器基本上是大刀、梭鏢、手榴彈之類,步槍較少。第二團的另一支武裝力量是安源礦警隊。它最初是礦局為鎮壓工人而設立的反動武裝。第一次大革命高潮中,安源黨組織陸續派黨、團員和工人打入其中,進行革命活動。秋收起義前夕,黨組織為了加強對礦警隊的領導,“除設法將所有的警兵改工人、排隊長改同誌外,保安科長亦要找灰色同誌去充當”[1]P626,並處決了8名反動軍官,從而使這支擁有200餘人槍的正規武裝,完全被共產黨所掌握。
此外,還有各地聚集安源的工農武裝,其中醴陵工農武裝200餘人,安福、蓮花農軍200餘人,萍鄉、衡山農軍各100餘人。
以上各路武裝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第二團共計人槍2000餘,占整個秋收起義部隊人數的40%,其中安源工人約占第二團總人數的60%。
從第二團部隊成分來看,由工農兵組成這一特色最為突出。第二團人員的主要成分有:工人(安源路礦)、革命士兵(礦警隊)、湘贛邊界農民(萍鄉、安福、蓮花、醴陵、衡山的農軍)。工、農、兵三位一體,這是秋收起義部隊中的其他幾個團都無法比擬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秋收起義是一次工農兵聯合的武裝暴動。
以安源工人為主體的工農革命軍第二團在起義的進軍途中先後打了六仗,可以說是戰鬥最為激烈、戰績最為輝煌。參加暴動的安源工人在戰鬥中所表現出的最英勇、最無畏、最堅決、最積極的戰鬥精神,使他們在進行攻萍鄉、打老關,克醴陵、戰瀏陽、會師文家市的整個起義過程中,始終以一個領導者和戰鬥者的身份衝鋒陷陣在最前列。任弼時在寫給中央的兩份關於秋收起義的報告中,對安源工人的表現都用了“極勇敢”的讚譽。謝覺哉曾這樣評價安源工人:“雖然一次一次失敗,革命情緒卻一次一次的高漲。”[4]P年12月中共中央在致湖南省委信中這樣高度評價秋收起義中的安源工人:“秋暴的事實已告訴我們,攻打萍鄉、醴陵、瀏陽,血戰幾百裏的領導者和先鋒,就是素有訓練的安源工人……”[1]P657經過秋收起義武裝鬥爭這場血與火的考驗,安源工人迅速成長為革命隊伍的骨幹分子和中堅力量,他們浴血奮戰,屢建功勳,成為革命隊伍中驍勇善戰、戰鬥力最強、意誌最堅決的革命生力軍。
正如中國革命運動的曆史發展進程一樣,安源路礦工人的革命運動也經曆了:思想啟蒙教育——創立黨組織領導發動工人運動——統一戰線——農民運動和其他民眾運動——武裝鬥爭的革命戰爭——工農武裝割據——奪取無產階級政權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發展的基本進程。而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中最引以為驕傲的安源工人參加秋收起義的武裝鬥爭階段,不僅對安源工運產生了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使安源工運從民眾運動跨入到革命鬥爭的最高形式——武裝鬥爭的曆史階段,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為中國革命初期的武裝鬥爭的開展提供了早期的、可為借鑒的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1.
[2]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1.
[3]毛澤東.毛澤東複李欽文.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第二集).
[4]秋收起義在江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萬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