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留學生群體的影響和作用
專題研究
作者:劉兵
[摘 要] 本文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革命建國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探索等三方麵的研究分析,揭示出民主革命時期留學生群體對黨的建設、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等方麵的影響和作用。
[關鍵詞] 民主革命時期 留學生群體 影響
民主革命時期,在中共黨史上曾出現了幾大留學生群體,大致按留學地域的不同可分為:留日群體、留西歐群體、留蘇群體。他們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先後關係,在人員上有一定的交叉性。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共留學生群體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影響和作用十分深刻,在近現代留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民主革命時期留學生群體對於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影響和作用
從黨的思想路線發展曆史看,民主革命時期留學生群體從正反兩個方麵推動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和發展。民主革命時期,黨在反對“左”傾盲動錯誤、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基礎上,提出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的正確思想路線,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此為指導,經過新的探索逐漸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從黨中央領導幹部人員構成上看,民主革命時期留學生群體是黨的高級領導幹部的重要來源,從曆屆中央委員會中早期留學生群體人員所占比例看:曆屆中央委員會中,留學生群體所占比例平均達35.6%,第一屆和第四屆中央委員會中,其所占比例最高,均達到66.7%;在政治局委員和常委中,留學生群體所占比例平均分別達62.1%和66.2%,其中:六屆三中全會上,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留學生群體所占比例達100%,第八屆政治局常委中,留學生群體所占比例高達83.3%。
從中國共產黨優良作風的形成看,留學生群體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北伐時期,留學歸國的共產黨人周恩來、葉挺等在北伐軍隊中以其優良的政治素質和群眾工作作風,樹立起共產黨人的崇高威望。在陳獨秀犯右傾錯誤時,從蘇聯學習歸來的瞿秋白給予其尖銳批評,認為陳獨秀為保全個人麵子,維護個人威信,壓製不同意見、壓製黨內批評的錯誤做法是“官僚式的紀律觀與流氓式的紀律觀”[1]。留蘇的劉少奇在主持北方局工作期間,強調要擴大黨內民主生活,正確開展黨內鬥爭,領導機關要有民主的工作精神,尊重每一個黨員同誌的意見和應有的權利,黨的負責人在黨內沒有特權,少數要服從多數,服從紀律,接受下級的批評,用平等的兄弟態度對待同誌;幹部要有民主修養,在群眾中進行民主訓練,對黨內的不同意見要用說服討論的方法來消除分歧。共產主義道德、最大的革命勇敢、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最誠懇與坦白和愉快、最高尚的自尊心和自愛心是合格共產黨員的標準作風。培養這些作風的方法是靠正確的理論作指導,積極參加革命實踐活動,不靠外力而靠自我改造和自我教育。[1]
二、民主革命時期留學群體對於革命建國事業的影響和作用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有留學經曆的中共黨人以自己在國外所學,結合在國內實踐中鍛煉出的才幹為革命建國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一,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做好了人才儲備。1914年,陳獨秀在日本和章士釗合作創辦《甲卯》月刊,團結大批進步的留學生在其周圍,為新文化運動做人才儲備。五四運動爆發後,以李大釗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開始在青年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形成國內傳播馬克思主義影響最大的兩個社團:一是1918年李大釗在北大組建的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搜集翻譯了一批馬克思主義原著和書刊;二是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核心成員包括李漢俊、李達、施存統等,他們經常在一起集會討論中國社會改造問題,逐步形成一個具有初步共產主義覺悟的知識分子群。這兩個社團的領袖和骨幹成員都是留日歸國的進步學生。隨後,在全國建立的八個共產主義小組中,有兩個完全由留學生在國外組建,有三個以歸國留學生為主組建,還有三個在“南陳北李”指導下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