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贛東北蘇區的新戲運動(3 / 3)

贛東北蘇區新戲運動的演出活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其演出方式主要有節日演出、巡回演出、對台演出、慰問演出、戰地演出等數種。

節日演出,又稱慶祝演出。每逢重大節日如“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元旦、春節,工農劇團都要從外地趕回省會葛源慶賀公演;或遇重大會議,如紀念會、代表會,祝捷會、表彰會,都要舉行慶祝晚會演出。

巡回演出。工農劇團出外巡回演出時,每到一處,都有群眾迎送三五裏路,沿途接進各家吃飯喝茶,親如一家。劇團一進村便把早已用竹布畫好的數百幅革命圖畫,分別掛在村頭巷尾,演員們站在畫布兩旁,娓娓宣講,戲劇內容幅幅畫在其間。再到演出時,小孩婦女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很好地達到了宣傳目的。晚會演出程序甚為別致,自有一套固定格式:演出前,先奏一番“鬧台鑼鼓”,吸引觀眾,製造氣氛。再由劇團作鼓動演講。開場時,先表演3個歌舞小節目,然後正式演出活報劇、話劇或歌舞劇,最後演出小歌舞如《送郎當紅軍》等。大幕一落,台上台下合唱小歌舞中的歌曲,激勵觀眾情緒。再呼口號,並由當地蘇維埃主席登台作宣傳鼓動。例如,主席問:“鄉親們!你們大家說,剛才演得好不好啊?”觀眾齊應:“演得好!演得好!”主席又問:“鄉親們!該死的國民黨白軍又要發動新的反革命‘圍剿’,大家說,怎麼辦?”眾人再應:“參加紅軍,支援前線,粉碎‘圍剿!’”有時,當場即有群眾送子參軍和青年報名入伍。最後,大家合唱一首曲子《當紅軍去》:“同誌們快來,快來當紅軍……偉大的使命,解放受苦人;反動軍閥,土豪劣紳真可恨,壓迫與屠殺,工農痛苦到萬分。同誌們快來,快來當紅軍……”整個晚會在歌聲中結束。

對台演出。這是贛東北蘇區的特有做法,猶似老戲班“打串台”的傳統習俗。晚會開始,廣場四周掛滿巨幅宣傳彩畫,中間為主席台,兩邊各有一座臨時搭成的戲台。開場時,中間在講解畫報內容,兩邊的一個台上表演活報劇,一個台上由工農劇團演出新戲。這種場麵,如舊時鄉村的賽會一樣,熱鬧非凡。集會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聲一片;散戲時,火把點點,遊動成龍,遍野飛轉,在蘇區演出史上展現了一種新的民俗景觀。

慰勞演出。這其實就是一種擁軍活動。這種演出,有時是為了擴充紅軍,有時是為了慶功,有時在紅軍醫院慰問傷員,並由此創作了一批“慰勞”節目。

戰地演出。為了瓦解和動搖敵人,鼓舞紅軍的革命鬥誌,戰地演出是工農劇團經常性的重要任務之一。他們在專門警衛隊的掩護下,深入到敵人的炮台底下宣傳演唱。演出人員躲在槍彈打不著的隱蔽地方,先是喊話,喊過話就唱歌,唱過歌又喊話,反複交替進行。白軍士兵聽了,大部分都不吱聲,隻有個別當官的罵幾句,但不敢走出炮樓,隻是朝天放幾槍壯壯膽子。

贛東北蘇區新戲運動的上演劇目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有話劇、歌劇、活報劇、街頭劇、歌舞劇、課本劇、小戲曲、舞蹈、唱歌、快板、雙簧、“鑼鼓串堂”,等等。

三、繼承與發揚蘇區革命文藝精神

在那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鬥爭歲月,萌發了中國革命文藝的新芽,綻放了中國革命文藝第一簇燦爛之花。通過開創性的大膽實踐,探索了革命文藝的前進道路,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培育了一大批革命文藝骨幹。這些,都為以後各個曆史時期的革命文藝工作做了鋪墊、積累、傳承和深刻的啟示,其豐功偉績怎麼估價也不為過。

蘇區革命文藝的精神是很有價值的精神財富,繼承與發揚這種精神,學習革命先輩為革命事業執著追求、任勞任怨、甘於奉獻、勇於犧牲的崇高品德,對於我們今天繼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

蘇區革命文藝的精神中,第一要素是十分明確的工作方針,這在《工農劇社》社歌中就有十分鮮明的反映。《工農劇社》社歌是這樣寫的:“我們是工農革命戰士,藝術是我們的武器,為蘇維埃而鬥爭。暴露舊社會的黑暗,歌頌新社會的光明。”這就告訴我們,以藝術作為武器,為革命戰爭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為鞏固與擴大蘇維埃政權服務,就是當時蘇區文藝工作的總方針。當年的紅軍學校俱樂部、八一劇團、工農劇社、藍衫團、藍衫團學校和隨後組建的蘇維埃劇團、高爾基戲劇學校,直至1934年紅軍主力北上後留在原中央蘇區的火星劇團、紅旗劇團和戰號劇團以及其它革命根據地的文藝團隊,都十分堅定而又出色地貫徹了這一方針,落實了《古田會議決議》,吻合了當時毛澤東同誌所提出的“在於以共產主義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大眾,在於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鬥爭服務,在於教育與勞動聯係起來”的關於文化教育的宗旨。

第二是蘇區革命文藝戰士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他們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辦團辦校,在十分有限的物質條件下進行藝術創作,懷著飽滿的革命激情上前線、到田頭、進村莊、為紅軍戰士宣傳演出,為工農群眾宣傳演出,他們的思想感情與廣大的工農兵緊緊地融為一體。這種精神,在方誌敏等蘇區領導人身上找得到,在蘇區廣大文藝戰士身上全都找得到。有關這方麵的資料很多,十分感人。趙品三同誌(當時曾擔任過工農劇社總社社長)在《關於中央革命根據地話劇工作的回憶》一文中有一段話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他說:“戰爭中,有時得吃炒米,沒蔬菜就找泥鰍、野菜吃,沒火油就在鐵絲編成的籠子內點燃鬆柴來照亮(人們叫‘鬆光’),還要在‘鬆光’下寫文章、辦公事。油印的臘紙油墨,都得自己發明創造。沒有鹽吃,就搜掃牆根土熬曬過濾做鹽。醫院用過的膿棉花,洗了用,用了再洗。以豬油代凡士林。劇團化裝是以木炭代墨,以紅紙泡水代胭脂,‘鬆光’代汽燈。幕布不夠以被代。但是,不管怎樣艱苦,同誌們的工作情緒是飽滿的,不講條件的。”就是這樣一種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澆灌出了蘇區革命文藝的燦爛之花。

第三是蘇區革命文藝嚴肅的批判精神。他們以文藝為革命的武器,批判舊世界,批判紅軍部隊中存在的一些非無產階級思想和作風,批判當時農村中存在的封建迷信思想,作品鋒芒畢露,所向披靡。

蘇區革命文藝,是在血與火的鬥爭歲月中孕育出來的一種新的革命意識形態,它鮮明地反映了我黨領導下的蘇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和廣大工農大眾嶄新的精神麵貌,它在繼承五四運動革命傳統的基礎上,勝利地開辟了我國新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它的光輝實踐是如此生動感人。它在革命文藝方麵的探索、開拓,給予了以後幾個革命曆史時期的文藝工作者豐厚的傳承和深刻的啟發,即便對今天在經曆了30餘年的改革開放跨入了新世紀的社會主義文藝,同樣有著典範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我們一定要繼承與發揚蘇區革命文藝精神,使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不斷前進。當今,廣大的文藝工作者遵循“二為”方針,貫徹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和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講話》精神,吸取世界文藝和中國古典文藝的精華,繼承蘇區革命文藝的優秀傳統,創作了不少高質量的各類題材的文藝作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主旋律,生動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新的曆史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嶄新的精神風貌。這些優秀的精神食糧鼓舞著中國人民在新世紀強國富民的道路上,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我們期待著文藝工作者們再接再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再立新功。○

參考文獻:

[1]石雅娟,錢貴成,肖毅.蘇區文化新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2]江西文藝史料編輯部.江西文藝史料.第8、第10、第12、第13、第16輯,1990年—1995年.

[3]江西師範大學蘇區文學研究室.江西蘇區文學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