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贛東北蘇區的新戲運動(2 / 3)

1.“串堂”班演革命新戲

弋橫暴動以前,贛東北地區除了弋陽有個弋陽腔劇團、上饒有個南廣調劇團、德興有個采茶劇團、萬年有個饒河調劇團以外,鄉村中最盛行的舊戲班子就是“串堂”班。所謂“串堂”,一般都是由七八人以上組成的業餘戲班子,它是一種藝術水平比較低的民間群眾藝術團體。戲班裏沒有導演,也沒有演員和樂隊隊員的絕對分工,每個人一般都要又唱又演,或又演又伴奏,一般都是清唱,有時也要化妝。排練時,也沒有什麼劇本,而是聽師傅唱一句,自己學一句,死記硬背把唱腔、台詞學會,然後照著唱。演唱的劇目,大都是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贛劇、饒河劇一類傳統劇目,有時也會表演一些黃色劇目,有全本,有折子,也有連本。鄉村中,每逢過年過節,或做房子祝壽,或有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總要請“串堂”班來演唱一番,以渲染氣氛。演唱的劇目,一般有《天官》《觀音送子》《包公斬包冕》《花亭相會》《龍鳳呈祥》等等,都是舊戲。

“串堂”戲在地主豪紳等有錢人的眼裏,是屬於“下裏巴人”式的下等藝術,但是卻紮根群眾,深受勞苦大眾的歡迎。贛東北蘇區黨的領導人方誌敏、邵式平、黃道、鄒秀峰等,也都很喜歡這種藝術形式。當時,贛東北地區稍大一點的村莊幾乎都有“串堂”班,有邵家“串堂”,黃家“串堂”,等等。方誌敏的家鄉湖壙村就有一個叫“同樂堂”的“串堂”班,方誌敏的父親就曾是這個班裏打鼓的,叔叔方高漢是打銅鑼的。不管什麼人來請,他們就去唱。有一次一個姓邵的地主家辦喜事,他們也被請去唱了一番,方誌敏知道後,責備父親、叔叔不該去,氣憤地說:“捧他的場幹啥!”從這個態度可以看出,方誌敏認為“串堂”不應該為地主階級服務,而應該為勞苦大眾服務。

為適應革命鬥爭的需要,弋橫暴動前後,在贛東北黨和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同誌的倡導下,“串堂”班開始摒棄它落後的一麵,演起了新戲。目的是利用這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形式,宣傳革命道理,啟發群眾的革命覺悟,喚醒千百萬群眾奮起革命,與壓迫和剝削窮人的地主老財作鬥爭。從此,“串堂”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被賦予了革命的新內容,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開始時,由於沒有新戲劇本,一些“串堂”班便采取“舊瓶裝新酒”的辦法,將一些老戲加以改造,將老戲的曲譜填上新詞,換一個戲名,變成具有革命現實意義的新戲,廣泛傳播,到處組織演唱。例如:將《擊鼓罵曹》《罵毛延壽》等舊戲的唱詞稍稍改動,便成為《擊鼓罵蔣》《罵蔣介石》,用弋陽腔一類調子演唱。在《罵蔣介石》中有這樣一段詞:罵一聲蔣介石,你這賣國的奸臣。生是漢家的人,死是漢家的鬼。為什麼投日寇,死絕了良心?

《蘇武牧羊》這首歌原來有一段唱詞是這樣的:蘇武流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曆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

“串堂”將這一段唱詞改為:革命大家向前進,工農兵聯合,萬眾同一心。除軍閥,殺貪汙,土劣要滅盡。打倒國民黨,消滅白色軍。地主資本家,絲毫不留情。經過這樣一改,“串堂”演唱的舊戲就變成具有革命意義的新戲。“串堂”這一古老的群眾藝術,就是這樣被改造過來的。

贛東北地區的新戲活動逐步興起,不但為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做出了貢獻,而且在革命戰爭和蘇區建設中,在鞏固和擴大贛東北蘇維埃紅色政權的鬥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2.紅軍文工團的精彩演出

1930年,在贛東北蘇區新戲運動方興未艾的形勢下,贛東北蘇區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紅色戲團在省蘇所在地葛源誕生了。紅軍文工團演出了不少好劇目,其中有一個鞭撻嫌貧愛富的戲,反響特別大。故事梗概是:有個封建思想十分嚴重、嫌貧愛富的人,他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許配給了有錢的人,二女兒愛上並嫁給了一個窮人。有一天,他過生日,宴請賓客,大女婿大擺闊氣,帶著厚禮,坐著轎子而去,二女婿因為窮,送不起禮,起初不太敢去,後來還是硬著頭皮兩手空空徒步而去。老丈人見二女婿窮,又寒酸又沒有文化,便想借機戲弄一下。祝壽開始了,廳堂裏有錢的人站在大女婿這一邊,窮人站在二女婿這一邊。叩拜完畢,老丈人說:“今天,我們來作一副回文聯,大女婿出上聯,二女婿對下聯,但開頭幾個字都得由我講……”接著,他說了四個字“福如東海”,這時,大女婿接著講了一通吉祥奉承的話,出了上聯:“福如東海,海龍王……”大女婿講完,廳裏響起一片喝采聲,說上聯出得好,有文采。老丈人聽了更是洋洋得意,他又講了下聯開頭的“壽比南山”四個字,要二女婿接著對下聯。哪知二女婿不慌不忙,說道:“壽比南山,山東老,老奴才,才得成人,人麵獸心,心不好,好死不死,死駱駝,駝重不駝輕,輕骨頭,頭上做土氣,氣死人。”一說完,二女婿便拱起雙手,對老丈人和眾人說了聲“告辭了”,便揚長而去。這時,老丈人已氣得臉色煞白,而窮人聽了非常高興。這個戲表現了貧苦百姓的智慧和骨氣,長窮人的誌氣,滅地主豪紳的威風,蘇區群眾非常歡迎。

紅軍文工團成立以後,在贛東北聲名大震,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交口讚譽。因為它演出的戲,都是為人民群眾說話的,符合人民群眾的心願;同時,它的藝術水平也超過了一般的“串堂”班。那時,隻要文工團到某某村演出的消息一傳開,這個地方的男女老少無不歡呼雀躍、奔走相告,把他們遠近的親戚也接來看戲。附近的村莊聞訊,有的打著燈籠,有的提著馬燈,有的拿著火把,有的點著鬆枝、踏著夜色,從四麵八方趕來看演出。老年人上了年紀走不動,也要讓年輕的後生仔用獨輪車子一邊坐一個,推著來一睹為快。不等天黑,看戲的群眾就從家裏搬來凳子、椅子,在戲台前占個好位子。待到開演時,看戲的群眾常常把屋場上或祠堂裏擠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

晚會的程序一般有這麼幾項:第一項,全體起立;第二項,唱國際歌;第三項,請首長作報告;第四項,演戲。有時,黃鎮中的小女兒出來報幕,她雖然隻有八九歲,卻非常膽大,活潑伶俐,報幕時那神氣滑稽、老練,十分惹人喜愛。演完戲後,群眾還準備晚餐,或打麻酥果,或煮米粉,或熬稀飯,犒勞演員們。

紅軍文工團既是宣傳隊,又是戰鬥隊、工作隊。他們隨軍行動,有時也參加打仗。到了一個地方,放下行裝,就寫標語,出牆報,宣傳黨的方針,宣傳紅軍的宗旨。同時,還幫助老百姓掃場院,做農活,打柴挑水。有的地方白軍把老百姓的房子燒了,我們文工團不但去慰問,還幫助他們搭茅棚、蓋新房。因此,深受群眾的歡迎和愛戴。

3.方誌敏等領導人親身參與形式多樣的戲劇活動

贛東北新戲運動,一開始就以它成熟的演劇形式出現在蘇區舞台上,它沒有像中央蘇區那樣,先經過化裝宣傳、街頭劇、活報劇、真人真事劇再到文明戲等演變過程,而是早在革命根據地初創時期的1928年便創作演出了大型歌劇《政權》,1930年又由方誌敏同誌親自編演了四幕三場現代話劇《年關鬥爭》,這在“紅色戲劇”運動史上呈現了另外一種戲劇現象,獨辟蹊徑,別具一格。

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同誌親自登台演出的大型歌劇《政權》共分五幕,劇情是:在敵統區,土豪劣紳欺壓百姓,收租逼債,抓丁派稅,貧苦的農民饑寒交迫,背井離鄉,我黨地下工作者以表哥的身份,潛入白區,同表妹取得聯係,在當地秘密傳播革命思想,發展黨團組織,最終將農民團結起來,進行反霸鬥爭,奪取了紅色政權。方誌敏同誌親自編演的四幕話劇《年關鬥爭》,寫的是貧農張三在地主楊克明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下,家破人亡,飽受欺淩。後來在黨的啟發教育下,懂得了隻有革命才能翻身的道理。他滿懷階級仇恨,內心燃燒著熾熱的革命火焰,率領四鄉農民群眾勇敢地衝進了地主家門,摧毀了千年封建巢穴,嚴懲了土豪劣紳反動勢力。

在開展新戲運動中,方誌敏等領導人特別注意開展群眾演戲活動,注意培養工農群眾戲劇人才。同時,在演劇編劇方麵,應盡量采取群眾化的形式,去除不為群眾所理解的對話和場白,利用群眾所熟悉的和最簡便的演出形式——如街頭劇、兒童劇、活報劇等。這裏所說的“街頭劇”“活報劇”同“兒童劇”一樣,是眾多戲劇樣式中的一些藝術品種。由於贛東北蘇區編演的新戲劇目,是以“目前黨的中心問題為素材”,所以他們跟隨形勢的變更而創作出各種題材的新劇本,特別是編成了列寧學校的課本劇,既可用來學文化,又作宣傳教育,如果用來演劇,就是文娛作品。如今保存下來的尚有兩出,一出是《到白區婦女中去活動》,一出是《檢查衛生》(劇本在《工農課本》第103課和第112課)。這樣的課本劇,正如毛澤東同誌所說的,它“就是宣傳革命道理的戲,譬如,我們紅軍行軍打仗,打土豪分田地,都可以編進戲文,我們的戰士,根據地的群眾看了就會受到教育,一出戲就是一堂課呀!這就是寓教於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