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贛東北蘇區的新戲運動
專題研究
作者:朱黎明
[摘 要] 蘇區革命文藝,是在血與火的鬥爭歲月中孕育出來的一種新的革命意識形態,它鮮明地反映了我黨領導下的蘇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和廣大工農大眾嶄新的精神麵貌。贛東北蘇區的新戲運動是在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為了適應革命鬥爭的需要,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的群眾性的文藝運動。新戲運動對於鼓舞群眾的鬥爭意誌,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爭取革命的勝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蘇區革命文藝的精神是很有價值的精神財富,繼承與發揚這種精神,學習革命先輩為革命事業執著追求、任勞任怨、甘於奉獻、勇於犧牲的崇高品德,對於我們今天繼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贛東北蘇區 新戲運動 蘇區文藝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蘇區黨和蘇維埃政府的關懷培植下,在蘇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下,贛東北革命根據地開展了蓬勃的革命文藝運動。它沐浴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陽光雨露,經受著革命戰爭的洗禮,為創建“方誌敏式”的“蘇維埃模範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新戲運動就是革命文藝運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贛東北蘇區新戲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蘇區的新戲運動,是在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為了適應革命鬥爭的需要,最先在紅軍部隊中興起。當時紅軍每到一地,都要向群眾進行宣傳,宣傳的形式多為即興表演,沒有劇本。如宣傳打倒土豪劣紳,由戰士分別扮演紅軍戰士和土豪劣紳,戰士提刀捉住土豪劣紳,數落他壓迫剝削農民的罪狀,然後領呼口號,押著土豪劣紳繞場示眾,眾人也跟著高呼口號。
隨著革命的深入發展,新戲逐漸由簡單到複雜,由在部隊表演到在地方演出。這些新戲緊緊圍繞政治鬥爭,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例如,1929年方誌敏創作的四幕話劇《年關鬥爭》即取材於當年貴溪縣周坊農民暴動,具體描繪了農民被壓迫被剝削的悲慘命運和共產黨領導下的覺醒與鬥爭場麵,其中劇中人物多半是真名真姓,如貴溪縣領導暴動的領導人邵忠、邵棠、趙梓明和弋橫革命根據地黨派去的領導人,化名為老彭的黃道。在這個時期,雖然黨和蘇維埃政府還沒有來得及提出明確的新戲運動發展目標和要求,但由於革命領導人的重視與倡導以及紅軍部隊演出新戲的影響,蘇區內新戲的演出活動逐漸活躍起來。
1931年9月,中共贛東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關於宣傳鼓動工作的決議案》中,明確提出“要抓緊新劇、歌曲、化裝演講等工作,並注意這些工作的技術改善”。同年10月,成立了省辦專業劇團,稱“紅色新戲團”,後改為“工農劇團”。“工農劇團”的成立標誌著蘇區的新戲運動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贛東北蘇區新戲運動的組織結構由3個層次構成:1.專門化的文藝團體——工農劇團;2.遍及全蘇區的俱樂部和軍人列寧室;3.短小精悍的紅軍文工團、宣傳隊、戲劇隊和慰勞隊等。工農劇團的機構建製為:設正副團長,分別負責行政和業務工作。團內設有黨支部和團支部,黨支部書記由團長兼。團部下設宣傳、樂器、總務、勤雜四個組。總務組主要負責打前站,聯係演出和安排吃住;勤雜組分管搬運服裝道具;演員、編導人員歸屬宣傳組。工農劇團紀律嚴明,作風正派,各項工作都製訂了規章製度。幹群平等,待遇相同,吃的同是派飯,睡的都是地鋪。每人每月工資兩塊銀元,後因經費困難,每月隻發理發費,草鞋錢,女同誌可多領一份衛生紙。團員們雖然生活艱苦,但心情舒暢。
在新戲運動中,工農劇團受到廣大蘇區群眾的熱烈歡迎。1932年5月29日公布的《贛東北蘇區文化教育概況》中介紹:“設立一個新戲團,設立期間到現在將近一年,現有團員40餘人,其中女團員8人,所演戲劇都是這裏編的。團內科目:音樂、排演、布景等科。在開始時隻訓練一個月後,就到各地公演,雖然藝術還差得很,但在久未見過戲麵的東北(當年稱贛東北為東北——編者),還能到一處即博得一處群眾的熱烈歡迎。”
工農劇團除了參加蘇區的慶祝會、紀念會、祝捷會等演出活動外,大部分時間深入基層和前線進行慰問演出。他們身背包袱,腳穿草鞋,跋山涉水,始終把麵向工農當作首要任務,把戲送到每一個村莊、機關和部隊。外出時劇團分為10人一組,四處寫標語,畫壁畫,出牆報,每到一地還參加義務勞動,慰問紅軍和紅軍家屬,開展革命形勢宣傳。同時,替烈軍屬挑水碾米,打掃衛生,有時還幫割禾、砍柴。有紅軍醫院的地方,就舉著紅旗去唱歌、跳舞,為傷病員洗衣服,清理傷口,深受紅軍指戰員和廣大群眾的歡迎。從1931年到1934年在短短的3年時間裏,先後到了橫峰、弋陽、貴溪、鷹潭、萬年、樂平、上饒、玉山、婺源等地演出,工農劇團把他們精心編排的節目送到了贛東北蘇區的每一個地方。
工農劇團上演了許多優秀的戲劇節目,如《紅光在前》《勇敢殺敵》《最後的勝利》《早婚之害》《一起抗日去》《到白區的婦女中去活動》《歡送哥哥上前方》,還有小演唱《送郎當紅軍》《砍柴女郎》,以及曲藝節目《加緊衛生運動》(鼓詞)、《時事小調》(蘇州景)、《工農罵蔣》(雙簧)等。許多節目久演不衰,深受群眾歡迎,《送郎當紅軍》這一節目在新中國成立後還經常在舞台上演出。
除了工農劇團所開展的新戲活動外,蘇區群眾的新戲活動也開展得相當普遍。1933年3月,閩浙贛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關於文化工作決議案》提出:“在戲劇運動當中,特別要注意開展群眾的演戲運動,廣泛建立工廠的農村的學校的戲團組織,注意培養工農群眾的演戲人才。”各地各部門俱樂部遵照上級指示加強了所屬劇團的工作,經常組織演出活動,演出歌舞、新戲、雙簧、活報劇等小型多樣的文藝節目。例如,橫峰縣覆坊鄉俱樂部戲劇團,曾上演活報劇《驅逐》,情節內容是由扮演英、美、法、德、日5個帝國主義者的演員,依次出場自白:“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士兵嘩變,怎麼辦?”這時台下事先安排好的觀眾站起來指責道:“帝國主義這夥凶惡的強盜並不可怕,一旦人民起來革命了,就是他們的未日到了。”接著,領呼“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5個扮演帝國主義者的演員,在一片口號聲中連滾帶爬,驚惶地逃入台內。這出戲雖然簡單短小,效果卻很好。當年曾任覆坊鄉俱樂部主任的方立春同誌說:“俱樂部演出新戲,比我作上兩小時的形勢報告更帶勁哩!”蘇區內其它各地俱樂部的戲劇團也經常到外地演出。
贛東北蘇區俱樂部也是文化工作重要的部門之一,是一種團結群眾、鼓動群眾、教育群眾的文化機關。部隊的列寧室也很活躍,部隊隻要在一個村子裏駐紮時間較長,就先找兩間房間把列寧室布置起來,並開始排練,在這裏唱歌、排戲、跳舞,每星期六舉辦一次文娛晚會,演出自編的文明戲、雙簧、快板、歌舞等節目。
為了更好地、更方便地到各地進行巡回演出,蘇維埃政府另外還組織了宣傳隊、戲劇隊、慰勞隊,同時還要求農村、工廠、學校凡是有條件的地方,都要成立業餘劇團(即中央蘇區藍衫團),培養業餘演員,開展新戲運動,讓紅色舞台取代舊舞台。這些文藝小分隊短小精悍,形式活潑多樣,既演戲,又宣傳慰問,增添了新戲運動的宣傳教育內容,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起到了許多舞台以外的特殊效果。到1934年初,各種劇團或劇社已在蘇區遍地開花,新戲運動真正成了群眾性的文藝運動,對於鼓舞群眾的鬥爭意誌,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爭取革命的勝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方誌敏等領導人與贛東北蘇區新戲運動
方誌敏同誌十分重視蘇區戲劇,在他的積極倡導和帶領下,贛東北蘇區新戲運動開展得聲勢浩大、蓬勃興旺。
1928年,方誌敏首次在贛東北蘇區創編了反映傳播革命思想,組織武裝暴動,奪取蘇維埃勝利的多幕歌劇《政權》,並親自登台演出;1929年,他在《信江群眾鬥爭的經過和蘇維埃曆史》一文中,充分讚揚了晚會演新劇的蘇區文藝活動;1930年,他在贛東北蘇區首府葛源創建了第一個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紅色新戲團,次年10月又成立了領導全省戲劇運動的工農劇社;1933年,他在《文化工作決議案》中,再次總結“新劇運動”的經驗,並明確地把編演新戲劇列為整個蘇區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1934年,他派出參加全國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的代表,以地雷戰和紅色劇團為贛東北蘇區的兩大突出事例向《紅色中華報》記者作了介紹,把新戲運動與軍事鬥爭放在贛東北工作的同等位置之上。
在這一段曆史時期中,贛東北的新戲運動非常活躍,當時,在贛東北蘇區的每一個角落,哪怕是人煙稀少的山溝裏,也能看到新戲聽到革命歌曲。在每一個村莊的俱樂部裏,在音樂隊,戲劇隊,慰勞隊,工農劇團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能歌善舞的演員,他們是蘇區革命文藝的表演者,又是蘇區革命文藝的創造者。贛東北的新戲運動,就是這樣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的,成為革命戰爭時期中國“紅色戲劇”三大活動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