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桃源理想的精神需求(2 / 3)

喜歡喝紅茶,既有水質的因素:河水比山水要軟,有利於茶單寧溶解

浸出,使茶紅素較快地形成紅濃的茶湯,茶湯與碎茶層次分明,有利

於河水有機物質的沉濾;又有氣候的因素:水鄉潮濕,紅茶比綠茶易

於貯存,隻,要不黴變,衝泡後仍然有香甜味;還有飲食結構的因素:

水鄉人平時較多吃鮮魚活蝦等高蛋白和糯米食品,多喝紅茶有利於

幫助消化,調和脾胃。

物產因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安徽涇縣喜歡飲用琴魚

茶,琴魚是當地特產。該魚長不盈寸,虎頭鳳尾,無鱗片,曬幹後酷似

炒青綠茶。相傳秦代有隱士琴高公,在涇縣境內一山上煉丹,藥渣倒

入琴溪河中,化為琴魚。宋代歐陽修有《和梅公議琴魚》詩詠其事:

琴高一去不複見,

神仙雖有亦何為。

溪鱗佳味自可愛,

何必虛名務好奇。

嗜好飲茶的當地人將琴魚捕回來後,趁鮮將琴魚放入鍋內,加入

適量的鹽水、茶葉、茴香和食糖,用溫火焙熟,再用炭火烘幹備用。以

涇縣名茶“湧溪炒青”與琴魚一起衝泡,清澈的茶湯中,琴魚幹上下翻

動,似擺尾遊弋,栩栩如生,十分有趣。茶湯清香醇厚,回味悠長。南

方由於可以入茶的物產豐富,所以地方風味茶也就特多。

而北方則大有不同,如各地方誌多有記載:遼寧“本省不產茶,市

售者皆運自南方,城市多用之;鄉民非殷實者,類飲白水。”即使像“海

城諸山中亦有產土茶者,特味較南茶為薄”(《奉天通誌》)。內蒙古

“貧人或不具磚茶,輒以丹噶爾茶代之。丹噶爾茶者,野草所製,產甘

肅西寧府丹噶爾廳故名”(《蒙古誌稿》)。河北雄縣有一種野茶,“花

紫白色,葉有白汁。土人采其葉蒸熟,售之茶商,雜以香花,即與真茶

無異,西鄉人多采之”(《雄縣新誌》)。

同為擂茶各千秋

我們略舉了南北茶俗不同的幾點,其實,又何止南北存在這些差

異呢?即使同處江南,甚至同處一省,都有不同的習俗。福建、江西、

湖南雖然都有擂茶,卻各有講究。

福建省將樂城關的擂茶,以茶葉、芝麻、花生米、橘皮和甘草為原

料,盛夏酷暑還要加入淡竹葉和金銀花,秋涼寒冬加入陳皮等,具有

生津止渴,心爽神清的作用,故有“喝上兩杯擂茶,勝吃兩帖補藥”之

說。家家戶戶每天都要擂一缽頭擂茶,有些單位由專人為職工打擂

茶,特別是晚飯後鄰居閑談,也要一邊聊天,一邊飲茶,有的人外出也

帶上小擂缽和佐料打推茶喝。流行於江西南部農村的贛南擂茶,主

要原料是茶葉、芝麻和花生米,將其擂成粉末狀,倒入鍋中加水煮開,

加入少量食鹽,就成了色澤黃白,味道清涼,微帶鹽味,十分可口的擂

茶,有止渴生津、健胃提神、疏肝理肺、治療感冒等多種功能。贛南人

一年四季都飲擂茶,客人臨門則將擂茶用大容器盛了放在桌上,任憑

客人自斟自舀,開懷暢飲。遇到婚嫁喜事,增添子女、小孩滿月、恭賀

生日,都離不了擂茶。農忙時節,喝擂茶還要配上米果。

就是在湖南省,各地擂茶也同中有異:桃花源茶原名三生湯,用

生薑、生米、生茶葉擂碎,倒入冷開水調勻,色澤黃白,清涼解溫,是夏

天待客的佳品。安化擂茶原料就多種多樣,除茶葉外,有炒熟了的花

生米、大米、綠豆、黃豆、玉米、生薑、黃瓜子、胡椒和食鹽,擂成粉末後

倒進沸水熬成糊狀,茶稠如粥,香中帶鹹,稀中有硬。喝茶時,有擺碟

子的習俗,即擺上八隻小巧玲瓏的花瓷碟,放上橘皮、花生米、油炸紅

薯片、辣椒蘿卜條、南瓜子、鹽薑、巧果片和酸洋窩等。之所以擺八個

碟子,一是八人一桌,表示每人一份,二是信奉“桌擺八,有財發”。安

化人每天都喝擂茶,還有的用來充當午飯。客人來臨,也以擂茶敬

客。而婚喪嫁娶的日子,還要舉行大型的擂茶會。與安化毗鄰的桃

江縣,擂茶主要原料是芝麻、花生、綠豆和茶葉,色澤潔白如奶,味道

清涼可口,夏天還加點白糖,是為了清涼解暑、促進消化。桃江人有

四季喝檑茶的習慣,還要擺碟子作為茶點。特別是婦女懷孕後要喝

擂茶,俗傳擂茶喝得多,將來小寶寶就長得白白胖胖。小孩出生後除

了喂奶。也經常喂擂茶,據說從小喝擂茶將來會長命百歲。

城鎮風光的衍變

城鄉差別,在茶俗中也得到了鮮明的反映。鄉村是以血緣、村社、親戚交往為主的,以茶歡娛的集體氛圍成了其間的潤滑劑。而在城市,血緣和親戚關係淡化,以職業、行當或經常性社會活動進行交往的新的人際關係和人際環境,使遍布各地城鎮的茶館、茶樓、茶肆、茶坊成為市民茶文化最典型的表現,也成為城鎮茶俗最重,要的載體。

京都茶館集大成

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代帝都,現在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集萃擷英”是北京茶文化獨特的風格,特別是宮廷茶文化與市民茶文化更有自己的優勢與創造。北京的茶館可以說是集各地之大成,以種類繁多,功用齊全,文化內涵豐富深邃為重要特征。北京民俗專家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一書中,較詳細地介紹了北京茶館的風俗物事和趣味,具有“很深微長遠的曆史”。

北京的茶館種類很多,有大茶館、書茶館、茶酒館、清茶館和野茶館等。大茶館在清代北京曾大紅大紫,以後門外天彙軒最大,東安門外彙豐軒為次。大茶館入門為頭櫃,管外賣及條桌賬目。過條桌為二櫃,管腰栓賬目。最後為後櫃,管後堂及雅座賬目。茶座都用蓋碗,一包茶葉可分兩次用,茶錢一天隻付一次,且極低廉。如喝到早飯時需回家吃飯,或有事外出,可將茶碗扣於桌上,吩咐堂倌,回來可繼續晶用。大茶館根據買賣物品,又可分為專做滿漢餑餑的紅爐館,專做小吃點心的窩窩館,介於這兩館之間的搬壺館,以及既賣清茶又賣酒飯的二葷鋪。清茶館專以賣茶為主,專供各行生意人集會,也有供各行手藝人作“攢兒”、“口子”的,供一般人“搖會”、“抓會”、“寫會”的,還有設謎社、棋社的。茶酒館賣茶又賣酒,兼賣花生米、開花豆,但賣酒規模很小。凡到茶酒館喝酒的,目的在談天,酒是次要的。

最有文化氛圍的是書茶館,每日演述日夜兩場評書。“開書不賣清茶”是其標語,但開書前可賣清茶,也是各行生意人集會的“攢兒”、“口子”。茶館裏說的評書,主要有三類:一是長槍袍帶書,像《列國》、《三國》、《西漢》、《東漢》、《隋唐》、《精忠》、《明英烈》等;二是小八件

書,即所謂公案書,又叫俠義書,像《大宋八義》、《七俠五義》、《善惡

圖》、《永慶升平》、《三俠劍》、《彭公案》、《施公案》、《於公案》等;三是

神怪書,有內丹圖《西遊》、外丹圖《封神榜》、《濟公傳》幾種。北京是

評書發源地,一些評書名角大半由北京訓練出來。北京老聽書的,也

特別有經驗,有準確耳朵。藝人一經老書客評價,可立刻享有盛名;

偶一說錯受到批評,以至不能發達。

最有優雅情趣的,是設在郊外村野的野茶館。以幽靜清雅為主,

矮矮的幾間土房,支著蘆箔的天棚,荊條花障上生著牽牛花,砌土為

桌凳,砂包的茶壺,黃沙的茶碗,沏出紫黑色的濃苦茶,與鄉村野老談

一談年成,話一話桑麻,眼所見的無際白雲;耳所聽的蛙鼓蛩吟,才是

野茶館的本色。像朝陽門外東窯的麥子店茶館,四麵蘆葦,地極幽

僻,漁翁釣得魚來,可以馬上到茶館烹製,夕陽西下,更有人在畫圖中

的意味。安定門外西北裏許地的六鋪炕野茶館,四麵全是菜園子,黃

花粉蝶,新綠滿畦,老圃桔槔伴著秧歌,令人有出塵的念頭。安定門

東河沿河北的綠柳軒野茶館,在土山凹裏,四周重重楊柳,主人開池

引水,種滿荷花,極有詩意。東直、朝陽兩門中間的葡萄園野茶館,南

東兩麵臨荷塘,北麵葡萄百架,老樹參天,短籬繚繞,是野茶館中首屈

一指所在。

總之,與社交、飲食相結合的“大茶館”、“茶酒館”,與北京遊藝活

動相結合的“清茶館”,與評書等市民文學相結合的“書茶館”,與園

林,郊遊相結合的“野茶館”,以及清末不少賣清茶的地方改成了與戲

劇相結合的“茶戲園”,構成了北京茶館的整體,尤其是其文化含意與

社會功用的內涵,絕非一般城鎮所能達到。魯迅先生在北京時,曾多

次到青雲閣茶社及其他公園茶室會客作茗談。老舍的著名劇作《茶

館》,不僅展現了舊社會的縮影,也展現了北京的飲茶習俗。

茶歌茶戲舞春風

在民間茶俗中、茶歌、茶舞、茶戲是南方茶葉主產區的“專利”。

而北方因為不產茶葉,卻沒有這些娛樂型的茶俗。

每當采茶季節,一首首優美的采茶歌就會在茶山上飄蕩,令人心

曠神怡。茶歌的歌詞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多為即興創作,抒發采茶

女和茶農的內心感情。茶歌的風格多樣,有的節奏悠長徐緩,曲調流

暢;有的曲調高亢,歡快活潑。江西、福建等地,是茶歌的主要流行

區。清道光四年(1824)陳雲章等修的《武寧縣誌》,就收錄了一首茶

歌:

南山頂上一株茶,

陽鳥未啼先發芽。

今年姐妹雙雙采,

明年姐妹適誰家?

縣誌評價這首茶歌:“詞意纏綿,得風人之遺”,“風韻殊勝”。

東南地區還流行漢族民間舞蹈采茶燈。每逢春節期間,由孩童

飾采茶女,挈花籃,每隊12人或8人不等,又以兩少年為隊首,擎彩

燈,綴以扶桑、茉莉諸花。采茶女載歌載舞,進退作止,皆視隊首。至

各處表演,自十三至十八夕而止。其唱詞分12個月,內容主要是表現

采茶女一年中生產活動及生活情景。

在民間歌舞和民間彩燈調的基礎上,吸收當地和其他劇種及民

間說唱藝術的成分,形成了采茶戲。根據流行地區的不同,有江西采

茶戲、閩西采茶戲、粵北采茶戲、桂南采茶戲及陽新采茶戲、黃梅采茶

戲等。而江西采茶戲最為著稱,流傳最廣,流派最多,有撫州采茶戲、

萍鄉采茶戲、南昌采茶戲、九江采茶戲、贛東采茶戲、吉安采茶戲、瑞

河采茶戲、寧都采茶戲、袁河采茶戲、贛南采茶戲、武寧采茶戲、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