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戲、景德鎮采茶戲等。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贛南采茶戲,不僅活
躍於贛南,而且流行於粵北、閩西一帶。它起源於300餘年前江西安
遠縣九龍山一帶,是以“九龍茶歌”為基礎,並吸收贛南其他民間藝術
逐步形成的。曲牌分茶腔、燈腔、路腔和雜調四類,或高亢熱烈,或輕
鬆詼諧,或婉轉動聽,或嬌美抒情,善於表達歡快的情緒,適於載歌載
舞的表演,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濃鬱,許多劇目為喜劇。其中《茶童
戲主》和《怎麼談不攏》,已被拍攝成戲曲電影。
秦淮河畔的氣派
南京的茶館在江南一帶也很有名氣,而位於秦淮河畔的夫子廟是南京曆代茶館的集中地,也是我國舊時茶館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這彌漫著風月繁華之區,大小茶館有幾十家,大多有一二百年的曆史。受江南文風的熏陶,茶館名稱都帶有幽雅的詩情畫意。“得月台”取自李白撈月的傳說,朝南一溜臨河,夜晚品,可以看水望月。“文來”,取自《四書》中“則修文德以來之”。“市隱園”因當年長柳拂人,綠光掩映,讓人身處市囂,卻飲憩柳隱深處,故此得名。“問渠”,則取自“問渠那得清如許”的詩句,後堂臨水,清靜雅致。夫子廟原最大的茶館六朝居,經常客滿,繁喧嘈雜,特在樓前堂前掛一橫匾,由名人題寫“靜躁萬殊”,取自《蘭亭集序》“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之典,取名“六朝居”意含茶樓大,茶客多,堂皇而興旺。魁光閣選址於夫子廟前,閣名意示奪魁,由此名噪一時。後滄桑變化,停業多年,1987年恢複營業,書法家趙樸初寫了匾額,大門有楹聯一副:“茶苑重開,撫景歌一泓春水;魁星高照,臨風詠十代名都。”
秦淮河畔的茶館各具特色,各有各的茶客,如義順、新奇芳閣、六朝居、雪園等,是古董、緞業、營造、建築材料等行業茶會之地;得月台、迎水台、萬全,則是文人雅集之區,飲茶之餘,吟詩填詞,高談闊論,情趣盎然。常有一批老茶客長年將自備茶壺寄放在茶館,還有人備一小袋鬆子,邊清談品,邊用鬆子袋摩擦茶壺,天長日久鬆子油香滲入壺壁,茶中便微含鬆子香。夫子廟的大小茶館均有小吃,又有獨具特色的食品,口味各異的拿手菜肴。自古以來,小吃中離不開包子、燒餅、千絲三大宗。包子以小籠肉包“一條龍”聞名遐邇,燒餅以“蟹殼黃”最為暢銷,千絲花色多樣,香氣誘人,爽口開胃。秦淮茶館各見風采,各家小吃都有絕招:“得月台”冬天的羊肉畫堪稱一絕,“龍門居”專供天津小吃、拉麵和薄餅享有盛名。“奇芳閣”和“奎光閣”則以教幫的純正清真口味爭霸秦淮,並皆以善製燙麵餃聞名,尤以初春的薺菜餃和初夏的茭兒菜餃號召茶客。
夫子廟還是南京戲茶廳集中之區,當地人又稱之為“戲茶園”或“清唱社”。民國十六年後(1927),約有10多家,著名的有群樂、月宮、全安、中華、樂安、天香閣、飛龍閣、麟風閣、四明樓、天韻樓、鳴風、奎
光閣等。這些在貢院街上鱗次櫛比的戲茶廳,一般都有一二百個座
位,以演唱京劇為主,兼唱其他地方戲曲或評書、曲藝。戲茶廳的門
口都豎有大木牌,上麵書寫主要演員及戲目,還有的用霓虹燈閃爍著
名家的藝名,十分引人注目。到戲茶廳去,可以一邊聽戲,一邊飲茶、
嗑瓜子或小吃,自由舒適,人人愛去。不過,這地方喝的雖然是茶,但
所重則在一個“戲”字上。洪緒曾經調侃道;“由於有了‘戲’,這茶也
就飲得不安靜了。怎麼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在那煙霧朦朧中冒
出來一聲;‘呦,呦,好——,,也許會跟著衝出一聲倒好:‘嗵!’茶,您
就甭喝了,捧角的鬧起來了,興許這戲茶廳立馬就變成演武廳。快走
吧!”
西子湖濱的茶室
杭州是全國茶館行業有名的地區,曆史悠久,數量也多。車站碼頭、大街小巷、名山古刹、遊覽勝地,處處有茶館,供人小憩品,特別是沿湖傍水開設的爿爿茶館,更具有江南風情特色。
與自然的契合,富儒雅的氛圍,是杭州茶室為代表的吳越茶館文化的特征。名茶、名水、名山集為一地,儒、道、佛三家互相交融,新風之中好融古俗,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自成體係的文化格局契合在一起,就便杭州茶室的文化氣氛更勝一籌。所以,南宋之初杭州大興茶樓,就陳設雅致,插四時鮮花,列奇鬆異檜,懸掛名畫,以飾店麵,瓷盞漆托,很是講究,促使茶客盈門,生意興隆。更難能可貴的是,杭州凡是有名的茶室,風格雖然千姿百態:有的古樸,有的豪華,
有的清靜,有的精致,但都融建築、園林、香茶、美食於一爐。落座品
茶時,既可欣賞翹角飛簷的亭台樓閣,又可觀賞窗外的奇葩佳木,還
可品嚐當地的名點特產。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是杭州西湖美景的特
點,也可借用說明杭州茶室的雅趣。而茶室之所以透出自然的靈氣,
就在於講究名茶配名水,得茶藝之真趣。著名茶室大多有專用的名
泉水:寶石山麓的黃龍洞茶室林木參天,環境清幽,崖壁上石鑿的龍
頭嘩嘩地吐著清泉;玉泉寺茶室卻是另一種韻味,茶室緊傍著長方形
的玉泉池,憑欄品茶觀賞金魚嬉水戲波,這些味道都很難用筆墨形
容。尤其來到靈隱古刹,汩汩的泉水流淌,到茶室飲上一杯龍井,凡
夫俗子也會從茶中觸動禪機;虎跑泉水加上等龍進茶,坐在這兒清幽
的茶室,更使人領略到一種道家的神仙味道。連台灣著名作家梁實
秋離開台灣數十年,回憶當年到杭州的品,依然情意綿綿,耐人尋
味:
我曾屢侍先君遊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嚐當地的龍井。
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鳳篁嶺,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
茶,開水現衝,風味絕佳。茶後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
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
山”。(駱成驤聯)
這真是品味到了茶的精絕之妙,具有一種特別的“慧識”。
十裏洋場“孵茶館”
舊上海雖是“十裏洋場”,受歐風美雨影響較早,但“孵茶館”曾是
很盛行的風習。茶客們走進茶館,要一壺香茗,孵上半天,最後再吃
碗肉嫩湯鮮的肉絲麵。花費不大,惠而不費,服務彬彬有禮,老茶客
們百孵不厭。
上海的茶館始於清代,是由南市擴展到北市。現存的“百年老
店”瑚心亭。建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鹹豐五年(1855)起改為茶樓。
該樓四麵臨水,曲橋相通,憑欄觀魚,荷香滿店,確是一個好所在。上
海最早的茶館“一洞天”、“麗水台”等,高閣三層,軒簾四敞,從晨至
夕,茶客如雲。上海人愛“孵茶館”,所以光緒丙子(1876)就有廣東人
在上海廣東路棋盤街北麵開設了“同芳茶居”,兼賣茶點糖果。店中
還製作各種點心,上午有魚生粥,下午有蒸熟粉麵,晚上有蓮子羹、杏
仁酪等。清代王韜在《瀛圩雜誌》、《蘅華館日記》等筆記中,曾寫到茶
市風光:“豫園中茗肆10餘所,蓮子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飲者雜
遝”。“近佐茶肆中,有桂香女郎說平話,甚佳。”
林立的茶館中,有規模較大的,也有規模較小的,如賣開水的老
虎灶,擺著幾隻破桌破凳,也算是個茶館。還有設在冷僻之區,偶有
客來光顧,便扇起風爐,煮起茶水的,稱為“來扇館”,那就更簡陋了。
茶館題名有很雅致的,如天香閣、鬆風閣、江南一枝春、青蓮閣、春風
得意樓,還有把唐代盧仝、陸羽兩位嗜茶名人合二而一,題茶館為“仝
羽春”。茶館多設在鬧市,也有的設在環境幽雅之所,如靜安寺附近
的西園,就綠樹蔭濃,名花不斷,前後有“阮村八景”,使人流連遊憩。
茶館中有的專設書場,評彈奏藝,茶客可以邊喝邊聽;有的稱為“文明
雅集”,懸掛謎條,可以品猜謎為樂。更有甚者,如青蓮閣之類,樓
上賣茶,樓下則百戲雜呈,諸如幻燈片、西洋鏡、打彈子、珍禽異獸、高
矮畸形人等,供人參觀遊樂,可謂五花八門,樣樣都有。也有些養鳥
的、弈棋的、鬥蟋蟀的,分集在各家茶館,恣其所樂。一般星相術士,
也在茶座間川流不息。還有一班下等妓女,搔首弄姿,逗引茶客。舊
上海的茶館,既是十裏洋場的產物,又是十裏洋場的縮影。
作為東方的大都市,上海最善於吸收和采納各種新潮文化。解放後,茶館滌蕩了汙泥濁水,展現了嶄新的麵貌。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湖心亭等名家老店得到恢複,音樂茶座、信息茶座、京劇茶座、廠長經理茶座等也應運而生,成了旅遊品的佳境
巴山蜀水坐茶館
就茶館的多寡,北方不如南方多,南方要數四川多,四川境內要
數成都多。在成都,每條街巷都有一家,甚至幾家茶鋪。
著名作家李動人的小說《暴風雨前》,曾描寫了辛亥革命前夜成
都的茶鋪。這些茶鋪在成都人的生活中有三個作用:一、是進行各種
交易的場所。即使不攜帶商品,買方和賣方是要按約定的時間到約
定的茶鋪來,就可在中間人的監督下進行交易。二、是集會和仲裁的
場所。三、是中下層人民投宿的客店或休息的場所。茶鋪還有三個
優點:一、在店內可以不避忌任何人,高聲暢談。二、無論任何季節,
都可以隨意在店中光膀子。此外,還有刮臉、梳辮子和修腳的手藝人
在店內侍候客人。三、那些想消磨時光的人可悠閑地在店內過上一
天。而且,通過鄰座人的談論還可以了解到剛發生的新鮮事。
在四川茶館裏,論茶具是用蓋碗,其優越性在於:碗蓋可以攪合
茶汁,用茶船端茶杯,而不會燙手,有了碗蓋還避免了茶葉進嘴,論座
位多種多樣:硬板凳、竹椅、藤椅、躺椅都有,盡可能讓茶客方便、舒
適。現在雖說世界進入了90年代,發生著信息爆炸、人口爆炸、知識
爆炸,茶館依然充滿某種生活的“原味”。
“成都人的吃茶,也是一種川味。”花上一杯茶錢,就可以消磨整
整一天。即使你中途走開,或加料,或方便,或溜達順氣,走時隻需把
茶碗蓋放在椅子上,店家就不收你的茶,茶客也不來占你的位。
巴山蜀水的茶館,不僅是人們休憩的地方,也是欣賞四川地方曲
藝的娛樂場所。過去凡是比較大的茶館,都有四川揚琴、評書、清音、
竹琴、圍鼓、金錢板等專場演出。現在這種茶館已經不多了,但依然
有少數還保留著這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