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桃源理想的精神需求(1 / 3)

附錄桃源理想的精神需求

——各地茶俗異同

不同地區的茶俗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通過各自的行為係統表

現出來。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斷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麵

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這種觀點可以擴展到茶俗的

研究。我們在本書第一章介紹的“茶俗曆史蹤跡”,其實就是時代因

素;而在本章,我們則要著重討論影響茶俗的民族與環境(地域)因

素。從這一角度研究茶俗的狀況及其變化,就不會陷入孤立的、靜止

的死胡同,而是進入到前景極為廣闊的既有靜態又有動態的立體的

磁場。

自古百裏俗不同

從茶飲逐漸普及的曆史進程中,我們看到:南北朝時,朝廷宴會

雖然開始設茶飲,但北方士大夫們都“恥不相食”,隻有江南的降官們

以茶為好。飲茶之風傳播與盛行的過程大體是,初唐之時飲茶尚局

限於東南、西南等地,北方雖有人飲卻未蔚然成風。後來,大量南方

人到北方作官或謀生,把此風傳人北方社會上層,經過達官貴人的爭

相晶飲與傳布推廣,終於走進北方的尋常百姓家,成為日常生活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南北畢竟還存在著地方差異,即使到了宋代,飲茶之俗依

然各有嗜好。唐代詩人薛能曾吟詠:“鹽損添常誡,薑宜著更誇”,把

鹽和薑看作煎茶必備的兩種佐料。但在宋代,黃淮以北人們飲茶才

有的放鹽,有的放乳酪,有的放花椒,有的放薑,還有的放芝麻,而南

方則流行由建安興起並漸次傳開的“鬥茶”。對於這種南北茗飲之俗

的傾斜,卻引發了一場爭論。當時,大詩人蘇軾曾說:“茶之中等者用

薑煎,信可也,鹽則不可。”他的弟弟蘇轍在《和子瞻煎茶》詩中,也嘲

諷了“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薑誇滿口”的習俗,還有人批評了“柘

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黃庭堅則在《煎茶賦》中說,上等茶

中放鹽是“勾賊破家,滑竅走水。”甚至有人連其他的佐料也一概反

對:飲茶“入鹽及茶果,殊失正味。不知蔥去昏,梅去倦,如不昏不倦,

亦何必用!”(林洪《山林清事》)在他看來,辛辣的蔥使人清醒,味酸的

梅使人精神興奮,人既清醒又不疲倦的時候,是不必用這些“茶果”

的。但是,蘇軾的意見雖然為多數人首肯,但也有不同意見的挑戰。

南宋陳鵠的《耆舊續聞》一書就說:蘇軾“不知今日吳門、毗陵、京口,

煎點茶用鹽,由來已久,卻不曾有用薑者。”不過,他對各種飲茶習俗

的差異,卻有正確的看法:“風土嗜好,各有不同。”

其實,時至今日,南北及其他許多地方的茶俗依然存在差異。僅

就茶葉種類和風味而言,江南,尤其是江浙皖三省,以飲綠茶為主,因

其香清、味醇、色碧,既能品飲,又可觀賞。華南、西南一帶的人喜愛

紅茶,其色澤烏潤,味厚而帶焦苦,有麥牙糖香。北方消費者尤其寵

愛花香,因花茶能保持濃鬱爽口的茶味,兼蓄鮮靈芬芳的花香,故愛

飲花茶。福建、廣東一帶歡迎烏龍茶,因其有紅茶的甘醇,兼具綠茶

的清香,回味甘鮮,齒頰留香。西北少數民族愛好緊壓茶,因其既便

於長途運輸和貯存,又茶濃而醇,適合調製奶茶和酥油茶,以佐糌粑

和牛羊肉食用。

南北風氣的傾斜

從地域的角度研究,最令人注目的是茶俗的南北差異。這既是

由茶業生產重心分布不均所帶來的不平衡性,同時也體現了民俗的

地域差異性。當然,地域因素是潛在的因素,不是必然的或具有自動

作用的因素,其製約茶俗麵貌的原因是各不相同,隨著時代的演進更

呈現出儀態萬方。

黑土地上的醇俗

眼望祖國的版圖,最北端自然是黑龍江省。對江南的品風情

我們知道得比較多,現在讓我們先看一看這片黑油油的土地上的飲

茶習俗。

1932年,萬禧麟、張伯英等編的《黑龍江誌稿》對於當地的茶俗有

一段較詳細的記載:

土人熬飲黑茶,間入奶油、炒米以當飯。黑茶,國語喀

喇釵也。茶葉來自奉天,一包謂之一封,又稱一個。性不寒

能滌肥膩,塞外爭重之。亦有瀹香片、大葉等茶,啜以蓋碗

者,滿洲漢軍數家外,晉商多如此。茶自江蘇之洞庭山來

者,枝葉粗條,函重兩許,昔值錢僅七八文,八百函為一箱,

蒙古專用和乳,交易與布並用。齊齊哈爾井水濁而穢,惟東

郭陶家側一井獨甘,有力者爭載入城,號日窯水。旗戶不重

茶飲,客至則口吸菸袋手捧以進,或久坐餉白水一盂。市肆

商主則煮茶進客,以故茶販甚少。

這段記載,簡明扼要地敘述了當時黑龍江的茶俗:一、當地隻有

“土人”,以及外來的“漢軍”、“晉商”飲茶,而“旗戶不重茶飲”,用敬煙

和“白水”待客。二、所飲茶葉各不相同,有黑茶、香片、大葉等。三、

飲用方法各有千秋。“土人熬飲黑茶,間入奶油、炒米以當飯”,而以蓋

碗品的,則為外來的漢軍,以及來此經營的晉商。四、用來“和乳”

的茶葉,多為“枝葉粗雜”,價錢便宜的茶葉。五、喝茶的目的,是因為

茶葉“性不寒能滌肥膩”,對於以肉食為主的地區來說有利於消化。

六、因為“煮茶進客”的習俗並不普遍,茶葉經營量小,所以茶販也很

少。這些,涉及到飲茶的人員、數量、方法、特征、經貿等諸多方麵。

此外,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文字中特別提到“齊齊哈爾井水濁而

穢”,隻有“一井獨甘”。曆來晶茗者非常關注水質,黑龍江甘冽之水

少,也因此與南方的飲茶方式不同。除了這段記載外,山西人喜歡飲

釅茶也與當地的水質有關。陸羽曾評論全國的水質,認為“晉水最

下”。山西的古縣、浮山、長子等縣,流傳著“喝了古縣水,粗了脖子細

了腿。要想治好病,得喝濃茶水”的歌謠。所以,山西釅茶往往一壺

要投入1/2容量的茶葉,茶水味道極苦,外地人大多不敢問津。

滄桑歲月的變遷

華夏文明跨越了幾千年的滄桑歲月,而我國地域遼闊,氣候複

雜,地理屬性也影響到人的性格。前人早巳注意到:“平原故址,其地

無高山危巒,其野少荊棘叢雜,馬頰高津,徑流直下,無委蛇旁分之

勢,故其人情亦平坦質實,機智不生”(《陵縣誌·序》)。“依山而居”的

地方,“生民得山之氣,質重矜氣節,雖為賈者,鹹近土風”(《戴震文

集》卷十二)。這種性格差異,也影響到飲茶的習俗。

魯北平原上,“鄒人東近沂泗,多質實;南近滕魚,多豪俠;西近濟

寧,多浮華;北近滋曲,多儉嗇”(《鄒縣誌》)。所以,解放前山東人喜

歡喝外形粗獷、味道醇釅的黃大茶。有點和他們的性格相似—當地有

句俗話;“情願舍頭牛,不舍二貨頭。”意思是茶沏頭遍沒味道,沏第二

遍才味道濃厚。雖然唐代盧仝《飲茶歌》說:“七碗飲不得,唯覺兩腋

習習清風生。”但山東商河、臨邑、臨清、惠民等縣的農民,身材高大,

性情豪爽,連喝茶也喜歡豪飲,飲量遠不止七碗。不但男人如此,女

人也不例外。有的家庭,婆媳的茶癮都很大,一人一把壺,自泡自飲,

不用茶杯,而用大碗。喝光了一壺,再把水續上。如果幾個人共一把

壺,就覺得不過癮。

而在江浙一帶,雖然春秋之際“士有陷堅之銳,俗有節慨之風”(左思《吳都賦》),但晉“永嘉之亂”以後,文人大量南遷避禍,使吳越民風發生了從“尚勇”到“崇文”的根本轉變。“其俗頗變,尚淳質,好儉約,喪祀婚姻,率漸於禮”(《隋書,地理誌》)。所以,飲茶時注重茶味濃鬱,細啜慢飲,連喝帶吃,婚娶方麵重視以茶為禮,這些也都不難理解了。

“兼收並蓄”話津門

由於地域的區分,造成了南北茶俗的傾斜。但是,“古今沿革,有時代性;山川渾厚,有民族性”(黃賓虹語)。共同置身於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南北茶俗的相異並不是截然分野的。特別是一些交通便利的樞紐之地,雖繁榮較晚,卻發展較快,更呈現出“兼收並蓄”的景象。

如建製曆史較晚的天津,但由於地處要衝,輻射三北,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後天津就逐漸繁榮起來,很快成為北方的貿易中心。隨著經天津向北方各地輸出、批發茶葉,天津飲茶的人和飲茶場所也多了起來,進入本世紀飲茶之風更為盛行。

從茶葉消費的品種來看,天津人飲茶最注重香味,花茶一直是主銷品種,可以說花茶的發展是同天津人的喜愛與支持分不開的。但是,綠茶中的名茶龍井、碧螺春,中檔如瓜片、毛尖,低檔如大葉、炒青等也均長年供府。此外,烏龍茶、磚茶、沱茶,盡管銷量小,缺了也不行。

從飲茶的習慣來說,老天津衛有所謂“一日三遍茶”。即:早茶,在早點前後,有的與早點同時飲用;午茶,在午飯後或午睡後,進茶湯以助消化振精神;晚茶,在晚飯後,冬春之際飲晚茶時還要吃青蘿卜,通宣理氣,俗語說“蘿卜就熱茶,閑得大夫腳發麻。”天津人喜歡喝熱茶,有點“鴻漸遺風”;喜歡二鹵茶,認為香味純正,是最佳泡次;茶的濃淡程度,往往因人、因時、因品種而異。

從茶具的使用來看,也是多種走向:文人雅士、老年茶人喜歡宜

興紫砂壺碗,講究養出“茶山”(茶漬的積累)。一般人用白瓷壺碗,

“壺泡杯飲”,茶壺有壺套保溫,有的人家還用繡花壺套做女兒嫁妝。

現在壺套已成為陳跡,蓋碗由反唇小蓋改為高壓大蓋。而喝高級茶

的人喜用精致的玻璃杯,以便觀賞“旗飄槍立”,交錯浮沉的美景。

從客來敬茶的禮節來看,無論哪個階層都遵循,而且曆久不衰。

獻茶時要恭敬,要雙手擎碗,有茶托的要一手拿托,一手扶碗。要講

究衛生,手不能接觸碗唇,開筒取茶時不能用手抓茶葉,而是將筒內

茶葉倒在筒蓋上,再將茶葉倒進壺內。這種潔淨做法,是對客人尊敬

的一種表現。

此外,天津人愛茶又惜茶,還用廢茶澆花或曬幹裝枕頭。每年新

龍井、碧螺春上市,又用來炒雞蛋或燴蝦仁。津門的這些茶俗,可以

看到南北茶俗的共同特色。

琴魚入茶的效應

南北飲茶風俗的不同,原因是多方麵的。例如生活在水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