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各國茶道
日本的茶道
茶的傳來
茶原本不是日本所固有的產物,其原產地在中國南部的雲南省,而喝茶的習慣則是在紀元前數百年前就已經開始,大約是前漢的時代,而茶的興盛大約是在唐朝,當時有稱做陸羽的茶學者寫了一部關於茶的“茶經”,如果以現代的角度來看當時的茶的話,則是比較接近像藥一般的東西,除了要用之外,當時在唐朝的佛教禮儀中也有使用到茶。
茶傳到日本的契機,是因為遣唐使與留學生從中國將茶帶回日本而開始,在那時茶還是以藥用為主,或是宗教儀式為主。而在聖武天皇天平元年的時候,有記錄著宮中大法要時曾經用茶來供奉的紀錄,此外東大寺的正倉院也有保存著當時大佛開眼供養所用的茶碗等,足以想象當時的情況。
到了平安時代,在桓武天皇延曆二十四年的時候,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將回日本,並在近江國阪本的地方種植,這是日本最初種植茶葉,而這個地方往後被稱做日吉茶園。
而在之後的後弘仁六年時,嵯峨天皇在行幸於近江國韓崎之地時,因為大僧正永忠曾經獻上茶葉,於是便命令全國各地開始種植,除此之外在皇宮中的法要會式裏麵也有使用茶的紀錄。但是,隨著寬平六年遣唐使的廢止,與中國的交流也為之中斷,隻有一小部分的僧侶仍然保有飲茶的習慣。
此外,當時十分尊敬榮西禪師的京都北山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從榮西禪師那裏得到了一些茶的種子,並且在高山寺內的深瀨種植,大概是地點相當的合適的關係,所以種植出了十分高品質的茶種,在這之後高山寺所出產的茶便稱做本茶,受到最高的尊敬。
至此,飲茶的習慣以禪宗寺院為中心而向日本各地發揚,連京都的公家與倉的武士都十分愛用。而“東鑒”這本書,就曾經記載了三代將軍源實朝因為宿醉而苦時,榮西禪師將茶當作藥來讓將軍服用,而那時獻上的“吃茶養生記”中也有記載,茶具有治療萬病的功效。
茶之湯的先驅者
南北朝的戰爭,以及應仁之亂等等的戰亂持續的發生,這是一個連明天的未來都不可知的日子,而茶的文化也淪落至具有賭博行為的“鬥茶”,至此茶的文化真的墮落了。而這隻是其中流行於新興武士階級的活動,另外在京都的貴族之間則流行所謂“唐樣之茶”,但其內容卻是競相比較所擁有的珍貴茶器。這些都是以足利義政為中心而產生的東山文化的一部分,根據當時將軍側近人士所撰寫的“君台觀左右帳記”以及“禦飾書”等史料,當時對於茶室的布置方法,以及茶道具的擺設方法等等都已經有了製式的規範。
義政在東山殿(現今之銀閣寺)所建立的茶室東求唐裏,有著稱做四疊半茶室始祖的同仁齋,而這樣的茶之湯,後世通常稱作為書院式茶道。
然而在這之中,有一個人自始至終指導義政茶道,在茶道史上也成為最初的先驅者的,他就是村田珠光。
珠光是奈良人,以茶為誌,在大德寺成為一休禪師的弟子,把禪宗的理想融入在茶道之中。力求儉素的他,將原本高級的漆台以竹台代替,將原本象牙做的茶杓以竹子代替,而唐朝傳來的陶器則用日本土產的茶碗來代替,如此力求簡潔的茶之湯,後世稱作為草庵茶。
因為應仁之亂的災禍,京都大半都變成了灰燼,具有文化素養的人們都逃離到了遠方,而在此時京都旁邊的和泉國的町,因為地理環境佳,而且是當時唯一的海外貿易港,具有繁榮及自由的經濟,仿佛與周圍的戰亂形成強烈的對比。而在這樣優渥的條件下,自然也就扛起了文化傳承的重擔,而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有一位稱做武野紹鷗的人,也就是後來的千利休居士。
裏千家茶道
對於茶的推薦:和、敬、清、寂。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嚐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
在現代人的價值觀中,總是認為茶道是十分繁瑣以及複雜的事情,很多人認為“就算是在自己家裏,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喝茶”,但是,在茶道的本質中,和所代表的真諦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隻要隨時隨地地從內心去體認茶道裏的“和”,必定可以了解到和的真諦。
古代的習俗,經過了多少世代而流傳了下來,保存了數百年來的美感。對於自然的愛好,以及隨著四季的變遷,以古老的習俗來做內心與內心的相互溝通,這就是“和”的感覺。
的確,現代人的我們對於自然的感受是被動的,但是人們卻擁有對於美的極纖細的感受性。然而將此心性再加以提煉,就是所為的“茶の味”,也就是茶道的精神。隱藏在茶道具中間的藝術性,以及種種布置,擺設以及茶之湯,果子等,仿如帶有生命力的纖細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為基礎。
說到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濟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隨。
而清,則是清淨,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在古時候有著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愛好茶的人給了利休居士很多黃金,說無論多少錢也無所謂,請幫我購買適當的茶道具。然而利休居士則把全部的錢都買了白布。然後送還給那個人,並道“隻要茶巾是幹淨的,即使不需要任何道具,也能夠品嚐茶的真髓”,難道這不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嗎?